渣机一箩筐——盘点史上最差机型(76)

标签:
飞机航空史杂谈 |
分类: 名机奇翼 |
结构败笔之——
德国
阿尔巴特罗 Albatros
D.III (1916)
刚刚参加战斗不久,光滑的新型D.III战斗机中就有一架发生了翼梁断裂,迫使飞行员在开阔地降落。曼菲尔德·冯·里希特霍芬,即“红男爵”,很幸运地避开了完全的结构破裂,不像其他几个有经验的德国飞行员那样倒霉。作为大量机翼失效的处理结果,D.III的俯冲速度遭到限制,这很不符合高性能战斗机的要求。原因在于支撑下翼的V形支柱的脆弱,在负荷下出现扭曲。另一个严重缺陷是散热器被安装在上翼中间的下方,任何战斗损伤会让飞行员被沸水泼上一身。为此散热器被移到一侧,但危险仍时有发生。
D.III水冷发动机的散热器安装在上翼间,可很好地避免被击中。可一旦发生,飞行员会有被烫伤的危险。作为双翼机,其下翼 翼展与上翼相同,但翼弦只有一半。两翼通过V形支柱相连,不幸的是下端的单点连接方式会让下翼在飞行中发生扭曲。后来的D.V将D.III的机翼和尾翼组合到新的机身上,自然也将结构问题延续到新机型上,直到增强的D.Va才有所改进。在空气动力学上,D.III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但流线外型掩盖了严重的结构脆弱问题,导致在作战行动中受到严格限制。
前一篇:航空画欣赏——飞行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