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机一箩筐——盘点史上最差机型(67)

标签:
飞机飞行器航空史 |
分类: 名机奇翼 |
力不从心之——
美国 希勒“大黄蜂” HJ-1 Hornet
(1950)
起初是要以低至5000美元的价格打入民用市场,希勒公司的“大黄蜂”是一种小型直升机,以安装在旋翼末端的冲压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在1956年测试时以HOE-1或H-32为编号,为美国陆军用作火炮观测机或是前线侦察平台。对于这样的角色,“大黄蜂”缺乏我们现在说的“隐身性”,容易在远距离就被敌方听到或看到它那耀眼的发动机。希勒公司曾宣称“大黄蜂”的噪声范围比传统动力的直升机更有优势,但缺乏内部通话系统让飞行人员不得不大声喊叫来彼此沟通。 博物馆保存了唯一一架还可飞行的“大黄蜂”,就被邻居抱怨在1.5英里外就能听到飞行的声音。
翼尖推进系统的好处是不会产生传统直升机那样的扭矩,没有扭矩就不需要尾部旋翼,简化了机械。“大黄蜂”的发动机是第一种在美国经认证的民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在冲压发动机启动前,旋翼需要靠一个小马达驱动到每分钟50转,正常操作速度是每分钟550转。它能使用多种燃料,但油箱容量只能维持25分钟飞行时间或65千米的航程。“大黄蜂”被美国陆军拒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怜的自旋特性, 只生产了17架。希勒公司计划了一个起重吊车版,采用直径100米旋翼和4台涡喷发动机,但从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