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机一箩筐——盘点史上最差机型(54)

标签:
飞机航空史飞行器杂谈 |
分类: 名机奇翼 |
力不从心之——
意大利 布雷达Ba.88“猞猁”
(1936)
这种外观 光滑的轰炸机在首飞后不久就打破了两项速度世界纪录,让墨索里尼和他的政权非常高兴。但在装上机枪、炸弹、装甲和其它军械后,性能数据就急坠到打了对折。生产型加上了双垂尾,部分改善了原型机的不稳定问题,但“猞猁”仍存在单发动机状态下的致命特性。当安装了砂滤器用于利比亚沙漠后,发动机出现过热并且输出功率下降,至少有一次出击就因为无法达到轰炸高度或保持编队而不得不取消。该机在1940年后期被撤出服役,到1943年又试图恢复这一设计,加长翼展,换用新的(但功率更低)发动机和更好的武器,但因停战而失败。
Ba.88能搭载1000千克炸弹和4挺机枪,3挺前射和一挺活动式的设在座舱 后。外观现代的“猞猁”实际上采用钢管结构加上轻金属的外蒙皮,而大多数同时代的轻型轰炸机具有硬壳式结构,蒙皮可承受负载。座舱底板上开有窗口,帮助飞行员瞄准投弹,同级别的多数攻击机则配备有专门的轰炸瞄准仪。改进过的Ba.88M在1943年测试,改用加长机翼、俯冲减速板和菲亚特A.74发动机(626千瓦)。
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匆忙投产,布雷达公司的“猞猁”在1940年6月首次投入战斗。许多任务报告是令人失望的,结果除了在北非战场它们都很快被撤掉了。在参战5个月后,它们就仅仅是用来充当机场的假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