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机一箩筐——盘点史上最差机型(34)

标签:
飞机飞行器航空史杂谈 |
分类: 名机奇翼 |
出奇难胜之——
美国 希勒“波尼” VZ-1
Pawnee(1955)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兹默尔曼认定,如果直升机旋翼安装在机体下方,使用效果和装在上方一样。当被称为“德·拉克纳飞行自行车”的吓人的装置(装有无保护的桨叶)试飞后,希勒公司造出了VZ-1“波尼”。
“波尼”的操作基于所谓的“动觉控制”基础。换句话说,飞行员通过改变身体姿态控制飞行器的方向和速度。任何士兵都被认为可以学会这种本能的控制模式。第二和第三架样机相继建造出来,每一个都有更大更深的旋翼风道。第三架因为太大,动觉控制失去效果,又装上了座椅和传统的直升机控制装置。这些机型飞得不错,但军方判定它们太小太慢,作用有限,在作战中并不实用。
VZ-1的最初版本无法飞出地面效应的高度(与旋翼直径相同,约为1.5米),产生大量沙尘和碎片。旋翼风道的升力效果会让VZ-1自动复原并保持稳定,这让它向行进方向倾斜变得困难,也降低了潜在速度。“波尼”证明了涵道飞行器的基本可行性,虽然一直没能找到实际的用途。一个士兵以这种方式能长时间狙击敌人的想法太过虚幻了。
VZ-1第一型基本参数:
乘员:1人
动力:30千瓦纳尔逊H-56两冲程活塞发动机X2
时速:最高26千米
平台直径:2.50米
机高:2.10米
重量:167.8千克
本系列摘译自《The World's Worst Aircraft》(2005)
本系列摘译自《The World's Worst Aircraft》(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