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2014-12-10 12:01:37)
标签:

电影

星球大战

游戏

娱乐

杂谈

分类: 虚拟天空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全新纪元(2001~2005)
    当“星战前传”陆续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乍现,随之而来的当然还有全新的“星战”游戏,其中一些重现了过去的辉煌,一些涉足过去尚未进入的领域,但即使是最狂热的粉丝面对泛滥成灾的改编游戏也会仔细考虑一下:该把钱花在哪里最值。转向任天堂GameCube主机的玩家得到了《侠盗中队II:侠盗首领》(Rogue Squadron II: Rogue Leader),不仅延续了N64上出色的可玩性,图像水平也更上一层,情节则贯穿整套电影,精彩的单机体验掩盖了无法联网的缺陷。相比之下登陆PC/PS2/Xbox主机的《星际战机》(Starfighter)、《绝地星际战机》(Jedi Starfighter)和《克隆战争》(Clone Wars)虽然在多人对战方面有所改进,但玩家对这类街机化的闯关模式已经开始失去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卢卡斯艺术在2003年推出的《侠盗中队III:叛将反击》(Rogue Squadron III: Rebel Strike)中尝试从人物角色出发来设计任务,希望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可惜在游戏性的衔接上不是很成功。不过可以想像得到的是,玩家对新鲜感的要求总是无止境的,因此出现将“星战”人物卡通化的《超级暴走赛车》(Super Bombad Racing)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热衷第三人称视角动作类型的星战迷来说,沿袭《帝国暗影》风格的Xbox游戏《奥比-旺》(Obi-Wan)让玩家在2001年尝试到不同以往的冒险历程,而2002年在GameCube和PS2上的《赏金猎人》(Bounty Hunter)则让你扮演前传II电影《克隆人的进攻》中的关键角色。两部游戏都提供了独特的人物体验,只是深度略显不足。在嫁接策略元素方面,卢卡斯艺术带来的是2001年的《银河战场》(Galactic Battlegrounds)及其资料片《克隆战役》(Clone Campaigns),并且避免了之前象《原力指挥官》那样追求所谓变革却不讨好的做法,而是采用微软的《帝国时代》系列中较为成熟的引擎技术,直接套上正统的RTS风格。但也正是这样,《银河战场》被视为“多你一个不多”的跟风之作而难有突破,更别提不到一年后,《魔兽争霸3》的万丈光芒就将连它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给淹没了。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在复兴时代流行过的“星战”游戏作品中,不只是《侠盗中队》才有续集,《赛车手》和《绝地武士》也在2002年后继有人。相对《赛车手复仇》(Racer Revenge)是较为简单的技术升级版本,《绝地武士II:放逐者》(Jedi Knight II: Jedi Outcast)引入了id Software《雷神之槌III:竞技场》的内部引擎,畅快淋漓地展现出光剑格斗和原力比拼的动作场面,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的自如切换也颇能营造视觉气势。这个游戏模板是如此之好用,以至于次年又趁热打铁衍生出另一个续篇《绝地学院》(Jedi Academy)。
    与此同时,网络游戏的大潮也势不可挡地将《星球大战》卷入其中。2003年正式开放的《银河系:分裂帝国》(Galaxies: An Empire Divided)成为MMORPG市场中的又一支新军,这既是首部具有角色扮演元素的“星战”游戏,也是首次将“原力世界”投入在线运行。为此卢卡斯公司还与索尼在线(Sony Online)合作,借鉴了著名网游《无尽任务》(EverQuest)的运营经验,给广大星战迷营造出一个梦寐以求的虚拟银河系。如果你觉得在《分裂帝国》中需要投入的时间太多的话,那么同时出现在PS2/Xbox/PC上的《星球大战之战地前线》(Star Wars Battlefront)应该更适合“快枪手”的口味。虽然游戏设定的平衡性和AI系统表现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结合电影里的经典造型与丰富的场景,再加上吸收了EA的《战地1942》中广受欢迎的战斗模式,《战地前线》还可算是参与联网的玩家领略史诗般银河战火的一大福地。
    这短短几年内,在各种平台上涌现出的“星战”游戏数量已经超过了之前近20年的总和,既五彩缤纷又良莠不齐,但最受追捧的无疑还是2003年的《旧共和国武士》(Knights of the Old Republic)。由开发过《博德之门》和《无冬之夜》的RPG大师BioWare工作室操刀,这款真正意义上的“星战”RPG将玩家带入距电影故事4000年前的远古传奇当中,以出众的整体表现在几乎所有游戏媒体的年度奖项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后来的《旧共和国武士II:西斯领主》(Knights of the Old Republic II: The Sith Lords)更换了开发者,但优秀的血统传承仍使它继续获得不少掌声。
    随着最后一部前传电影的到来,2005年成为又一个异彩纷呈的“星战游戏年”。在影片上映之前担任先锋的是《共和国突击队》(Republic Commando),在流行的FPS形式下让玩家从克隆人战士的角度进行“热身”。真正配合影片造势的还得是同名游戏《西斯的复仇》,从个人电脑、家用游戏机到便携掌机,诸多版本一齐上阵,让你进入影院之前就能玩得不亦乐乎。连网游《银河系》也相应加入了几个新的资料片,将虚拟星际的疆域进一步壮大。而《战地前线II》(Battlefront II)则在一代的基础上强化了游戏模式和环境设计,无论单机或是联网都有更深入的体验。值得一提的还有《乐高星球大战》(LEGO Star Wars),两大娱乐品牌携手将熟悉的人物积木化后自然是老少皆宜,给“星战”游戏家族又增添了一个另类的分支。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传奇延续(2006~未来)
    “星战前传”三部曲终于也曲终人散了,银河深处的正邪大战又告一段落,忠实的观众们即使意犹未尽也只能在2008年冒出来的动画版电影《克隆战争》以及同名电视剧集中稍微解解馋。不过作为卢卡斯一手栽培已经根深叶茂的“摇钱树”,“星战”电影本身已经拥有相当宏大的背景设定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情节,给改编游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这道“互动大餐”还在源源不断地摆出新的菜式。
    2006年除了《乐高星球大战II:正传三部曲》不出所料再续前缘之外,RTS大作《帝国战争》(Empire at War)成为重头戏,结合了原《命令与征服》(Command & Conquer)开发人员的才华和强悍的技术内核,让玩家可以指挥自己的太空舰队展开真正的星球大战。而在“小”的方面,另一位游戏大鳄育碧软件(Ubisoft)就在索尼PSP掌机上推出了“动作片”《致命联盟》(Lethal Alliance)。加上任天堂的DS和新兴的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日益壮大的移动设备用户已是不可忽视的玩家群体。从射击到益智,不同类型的“星战”主题游戏也纷纷在方寸屏幕上粉墨登场。
    个人电脑软硬件性能在“摩尔定律”下突飞猛进,PS3、Xbox 360和Wii等新一代游戏机也相继面世,这些都为构建新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技术保障,但要挖掘和重现原著电影的精髓还得靠游戏设计者的创造力。在影片远去之后,“星战”主题游戏大潮在最近几年有消减之势,市场反应也不如过去那么轰轰烈烈了。像跨平台的《原力释放》(The Force Unleashed)和《克隆战争》系列,以及专为掌机开发的《变节中队》(Renegade Squadron)和《精英中队》(Elite Squadron)还算中规中矩,而历经3年花费两亿美元打造的MMORPG《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第二代“星战”网络游戏,位居幕后的BioWare可是块金字招牌,2011年底上线后仅3天就吸引到上百万注册玩家,创造了网游史上付费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纪录。庞大的系统设定、多样的角色选择和丰富的互动特性等元素使之足以跟网游界红得发紫的《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分庭抗礼,将“星战”这艘巨无霸飞船推向了新的高度。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原力激荡伴我行—《星球大战》主题游戏30年掠影(下)
不同类型不同平台上的星战游戏争奇斗艳。


    回顾这30多年的时间跨度,各种版本的《星球大战》主题游戏加起来也有100多部,不仅类型繁杂,内容上也早已超过电影所能展现到的方方面面。今后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用体感操作进行光剑格斗?还是扮演黑武士维德成为反派主角?其实游戏跟电影一样,相对于光怪炫目的视觉特效,精心设计的人物和剧情所呈现的独特魅力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秘诀。自打绝地武士们亮出隔空移物的绝活,那神秘莫测而又无所不在的原力已经激荡着无数星战迷走过了令人心驰神迷的35年。从奇异的星球到无垠的太空,从鲜明的人物到超炫的飞船,源远流长的银河传说蕴育着无穷的潜力和可能,互动游戏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欢乐与激情。
    “愿原力与你同在”,不过可别被黑暗的那一面所诱惑,请记住:切勿沉溺游戏,培养健康原力!


本文刊登于《文化月刊·动漫游戏》2012年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