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路
王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85
  • 关注人气:19,4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为什么唯识宗认为有人永远不可能成佛?

(2017-06-22 21:38:14)
标签:

杂谈

​​是不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宗派看法不一。唯识宗认为,有一类众生,不仅不能成佛,连声闻的解脱(般涅盘)都不可能。唯识学者把他们叫做“无种姓补特伽罗”。佛陀并没有亲自说过“无种姓补特伽罗”,何以唯识学者坚持认为他们存在?《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七卷给出了证明。


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里,把证明过程总结为“五难六答”。对五难六答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五种问难各各独立,每一答,都针对相应问难独立证明了无种姓存在。


另一种是:五种问难是一道证明题的五个步骤,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证明无种姓存在。


第二种是正解。试略述理由。


一、证明思路


存在一类有情种子,结不出善果(1、毕竟无般涅盘法),且结不出善果的原因并非因为不能生长(2、无根),且结出的果子也不能转化为善果(3、无般涅盘法不能转化为有般涅盘法),且结出的果子中不具有善果子的种子(4、无般涅盘法不具有般涅盘法的种子),且该有情种子本身也不能转化为可以结出善果的种子(5、无般涅盘法种子不能转化为有般涅盘法种子)。因此,将其称为“无种姓”。


二、依窺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再述证明思路


1、說無疑起難、教理並違答。

对方:怀疑“毕竟无般涅盘法”存在。

唯识学者:证明“毕竟无般涅盘法”存在。


2、有情無根難、假設非例答。

对方:试图以“无根有情”解释无般涅盘法的存在。

唯识学者:证明“无根有情”不存在。


3、諸界平轉難、非喻乖理答。

对方:认为无般涅盘法可以转变为有般涅盘法。以刹帝利为比喻。

唯识学者:比喻不当。


4、應具諸界難、平喻無別答。

对方:认为无般涅盘法可以具有般涅盘法的种子。

唯识学者:证明不可能具有。


5、無應轉有難、背法不齊答、縱轉不成答。

对方:认为无般涅盘法的种子,可以转变为有般涅盘法的种子。

唯识学者:假如无能转有,有也该能转无——这就违背了佛法。即便坚持“有不能转无,无却能转有”,也可以证明转化不成立。


三、文本证据及其他:


1、


第一答开始,「應誨彼言:」

第一答结束、第二问开始,「如是誨已。復有難言:」


两处都是“诲”字。


第二答结束,第三问开始,「如是詰已。復有難言:」

第三答结束,第四问开始,「如是詰已。復有難言:」

第四答结束,第五问开始,「如是詰已。復有難言:」

第五答结束,第六答开始,「又應責彼。」


为什么第一答用“诲”呢?因为第一答之前并对方没有“难”,只有「心生疑惑」,为了解答对方的疑惑,所以“诲”他,诲他之后,他根据“诲”的内容提出其他解释,“难”唯识学者,唯识学者才开始“诘”他。第五答结束,因为没有第六问,所以第六答不叫“诘”,而叫“责”。


第六答不是可有可无,与第五答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第五答还不完整,第六答非责不可,所以叫“又应责彼”。


以“诲”开始,以“责”结束,中间是“诘”,可见思路一贯。


由于后四问是“难”,窥基为了提纲挈领,把第一问也叫做“难”,从而总结为“五难”。《瑜伽师地论》中,并没有把第一问称为“难”。


2、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中,文本有所不同。


第一答开始,“应诘彼言”,脚注云:“「诘」,大正、陵本作「诲」。”


第一答结束,“如是诘已”,脚注云:“「诘」,大正、陵本作「诲」。”


为什么韩清净用的《瑜伽师地论》版本,和大正、陵本不同?


很可能因为,此版本的修编者,参考了窥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窥基把“诲”改成了“诘”。


窥基为什么五处都用“應詰彼言”?很简单,为了体例统一。他既然总结“五难六答”,如果后面四问叫“难”,第一问不叫“难”,体例上不好看。既然第一问叫“难”,那就把“诲”也改成了“诘”。自己著书,这样当然可以。


韩清净所据版本的修编者,大概不懂窥基是为了美观、整齐划一,而依据窥基把《瑜伽师地论》原文改了。这就容易产生流弊,让人把五种发问视为并列关系。实际上,它们是递进关系。


3、


《瑜伽师地论》第二问:“復有難言:如有情類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第二问:“復有難言:有情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言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


窥基添了一个字,“言”:“而言無有無根有情”。


无根有情,是不存在的。对方为了解释“无般涅盘法”存在之因,想施设“无根有情”。


《瑜伽师地论》里,对方说,“而無有無根有情”。读者或许会理解成,对方认为没有无根有情。那么,唯识者用“无根有情不存在”来反驳他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对方意思是:“没有无根有情的说法,没有这个说法,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许应当允许它存在。”


这个“言”字,添得非常高明。


遁伦在《瑜伽论记》里,也对此作了注解:“言無有無根有情者。無有無二十二根眾生也。”


这个注解却不好。


“无根”,字面上理解,“没有根”,不存在歧义。


注解成“无二十二根”,就有了两种理解方向:没有根;不足二十二根。


如果理解成后者,就错了。


4、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中,并没有使用窥基总结的“五难”,自己取了“五难”的名字:


释无种性难

释因无根难

释同四姓难

释同具界难

释同金等难


在第二番“释因无根难”里,解释对方的意思:“或应许有无根有情者:此中难意,谓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有无般涅盘法者,是则或应许有无根有情。”


可见,第二次问难,是对第一答的结论“有无般涅盘法者”的解释。


在第三次问答中,韩清净科判为:“诘有一切界”、“诘独有一界”。


对“独有一界”,是用事实来诘他。让他不得不承认实非“独有一界”,应“有一切界”,故喻不相似。


第三答结束,对方不得不承认“喻不相似”,即承认“刹帝利等有一切界”。


第四问开头,对方说:“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


可见,第四次问难,是从第三答的结论出发的。


第五答,是对“無應轉有”的驳斥,但并没有直接驳斥“無應轉有”不成立,只驳斥了“有應轉無”不成立,这是不充分的。


所以必须有第六答,“縱轉不成”。所以说,“又应责彼”。


可见,第六次回答,是对第五次回答的补充增强。


四、总结


这五番问答,是“无种姓为何存在”这一道题的五个证明步骤。而不是五种证明方法。这在玄奘、窥基的时代,是不言自明的。


窥基提纲挈领,总结为“五难六答”,本是为了方便后学,然去古日久,渐有错会成五种不同证明方法者。


遁伦将“无根”解释为“无二十二根”,于其时代,无有歧义,然去古日久,歧义渐生。


注疏增繁,本义转晦。乃有据基述而改奘译者。


呜呼,良可浩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