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另类青年和页边距问题

(2016-05-09 09:35:17)
标签:

杂谈

我不喜欢一切群聊。所谓群策群力,其实是唬人的,是政治正确的表述。群力可以,群策绝对不行。群力之下出成果,是建立在严格分工的基础上。如果是人人都能置评的话题,人人都来决策,那就很糟糕,很乌烟瘴气。群辩除了引发意气之争,并不能带来别的。有益的讨论,是各人汇报各人的工作,讲自己的故事。



不过前天,我被朋友邀请去一个沙龙,却有些意思。有意思的不是讨论出了什么闪光的思想,而是发现了闪光的个性。或者换个表达,发现了奇葩。我征求了一位仁兄的同意,略作分享。



他总是打断人,别人讲一句话,他要么反对,要么说66666。他喜欢提北大,每次提,都称“P大”。他在北大待过半年,国内几乎所有名校他都多多少少待过几个月,他称之为游学,所以并没有学位,仍是中学文凭。有人提及陕西师大,他立马要讲辛德勇,提及台湾中研院,他立马要讲王汎森。他坦言自己久想自杀却没有勇气,不避讳对父母的反感,说父母生他时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座中另一位,也鄙视北大清华,声称只打算读三本院校比如牛津剑桥,还自曝曾将周小平著作翻译成外文。



游学的仁兄穿了一双布鞋,那种布鞋在二十年前的河南乡下很常见,我二姨曾给我做过几双,现在很少人穿了。沙龙结束后我加他的微信,他很高兴,后来把简历发给我,希望我能帮他推荐工作,他现在待业。我介绍了一位做运营的朋友给他,并告诉他最好把简历上的照片、身高、体重去掉,把冗长的游学和工作经历缩减到一页。



第二天,我打算文章里聊聊他,又怕他不高兴,就发微信问是否方便。他大概睡了懒觉,起床后回我说:尽情用,王兄。我就放心了。为什么想聊他呢?因为他这样的人其实一点都不奇葩,特别常见。跟我在大学毕业那会儿差不多。不一样的是,我比他多了个大学文凭。那时候走在街上我常想,幸亏戴着眼镜,不然别人还以为我是疯子。



很多人以为自己挺另类,不一样,其实跟他们一样的人特别多。两年前,我在太阳宫跟一位待业青年喝咖啡。他每天发几十条微博阐述他的思想。实际上他没有任何思想。他虽然发了上千条微博,但不能写出任何一篇千字以上有逻辑的文章。他说,最重要的思想都是简洁精微的,《老子》才五千多字。



很多人糊涂的地方就是总想跟老子级别的人比。那是不对的。得懂得页边距的问题。什么叫页边距的问题呢?我去年读《徒然草》,感觉特别好,究竟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隔了很久,再翻开书,突然就明白了:页边距大,开本小,纸张厚,颜色正。总之,一切和文字的味道相得益彰。



这尤其重要。这个道理,子贡讲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你要跟老子比,首先就错了。你老子的老子,还没有老子孙子的孙子出生早。放在kindle上读《徒然草》,味道就要损失十之八九。今天纵使有人讲出《老子》的道理,顶多也就是一条转发不过百的微博。不懂页边距,可乎?



有次,于丹在暨南大学研讨会上,讲三八二十三的故事,受到了嗤笑。同样的故事,星云法师也在很多场合讲过,得到的是尊重。区别在哪儿呢,在页边距上。



可以细析一下。于丹的三八二十三,是套在小和尚老和尚身上。星云是套在孔子颜回身上。哪个更好呢,星云更好。很多民间鸡汤,附会在孔子身上。以和尚身份附会的故事,多是段子、公案、机锋,较少为人处世之道。星云尊重了这一点,于丹耍了小聪明。



不过,套在谁身上依然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表演。我在星云讲之前就听过,一点不觉得有亮点。但星云的表演非常出彩。他演出了“孔子”的悲悯。而于丹呢?于丹演出了幼儿园教师的矫情。这则故事星云讲得,别人讲不得,不是因为别人演技不行,而是因为,星云是本色出演。



这就牵涉到更重要的页边距:星云的身份是宗教领袖。于丹的身份是青年教师。同样的话,从不同身份的人口中讲出,分量不一样。很多人想,什么话有道理,我来讲,我就有道理,令人信服了。不是这样。聪明的人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适合讲什么。



他们各自讲的时候,星云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于丹是四十多岁的青年。星云面对的是十方信众,于丹面对的是高校师生。星云在庄严肃穆的千人礼堂,周围数十比丘护持,于丹在高校的学术研讨会上,周围是国内外学者。这些,都是页边距的差别。由谁,在什么场合下,怎么讲,所占分量往往超出讲的是什么。



年轻人如果搞不懂页边距的问题,就会很穷蹙。他总是想直接向老子级别的人物看齐,而不理解一切外缘都还没有成熟。比如写学术综述,越大的综述越是留给大牛做的,年轻人可以私下练练,但不适合投稿。并不是知道什么就可以讲,有些观点,要具备充分的机缘和条件,才有讲的资格。很多努力,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见解,而是为了获得表达这种见解的资格。这不是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这种筛选机制,保证了每句话的意义被精准地传达。假如一个天天大鱼大肉的人跟我讲过午不食,我根本不会鸟他,但弘一法师讲过午不食,我会凛然恭听。



说一个年轻人理想主义,等于说他未谙世事,不了解世上诸多的恶和心机。真正的理想主义,必然要通过格物工夫体现。为什么“立功、立德、立言”,放在最前面的是立功呢?不是说立功最重要,而是说,一个人没有立功,德和言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要想让世俗信服,得先有事功摆在这儿。然后再讲道德,讲三观,才有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佛经里谈到佛陀说法之处金碧辉煌七宝庄严。不是说佛陀在乎外在装饰,在乎殿堂是不是铺了红地毯和黄金,但世俗在乎。世俗没办法判断一句话的意义,却会从说话者的身份和场合的庄严程度上来决定是否重视那句话。



那位游学的仁兄,学了很多混圈子摆龙门阵的掌故。那些掌故不是毫无用处,但发挥作用要到进入圈子之后。可惜他一直在圈子外边,这就令人着急上火了。



我十分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打断别人,或者是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冗长地介绍自己。因为除了那些场合,他们的声音很难被人听见。我在沙龙中常常把发言机会让给别人,如果我被人打断,我会请他先讲,因为我知道自己有余地,回头写文章,可以说得更详尽。但有些人,如果不是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介绍自己,可能就没有机会。一定要靠打断别人来发表见解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被聆听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说闷声发大财。有财发的人,你让他闷声,他很乐意,因为肉已经在碗里了。为什么“穷得叮当响”呢,因为啥都没得到,再不叮当几声,就憋坏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就是这样子。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公众号:i_wanglu


新书《唧唧复唧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