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夏变夷,封建历史的教条

(2017-01-23 06:02:28)
标签:

历史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现代人类共识:经济形态的社会构成决定了国家行政制度的构成,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顾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内陆这块适宜农耕生产的农业经济形态,决定了历史上的中国形成了宗藩国制度:中国周边土地相对荒凉和贫瘠决定了那些地区因经济不发达而成为了内陆中国的藩属国。春秋末期,儒者鼓吹的以夏变夷,成为自后农耕社会两千多年的华夏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华夏自大的资本。撇开历代王朝分裂、割据、一统的更迭变迁来说,一者,经济形态给了内陆中国予优势,两千多年中国及周边地区一直处于农耕社会而内陆则处于相对优势之中;二者,这是一种观念史,他们早已忽略了内陆农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主导作用(观念超越了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

   晚清中国自迎来地球时代开始,农耕社会的经济优势,便随着高一级的工商经济时代到来而不再存在。但自那时开始,晚清士大夫们早已忽略了内陆中国历史上曾经的农耕经济形态优势的决定因素,而仍死守着以夏变夷的观念史,像春秋时代的老祖宗一样忽略了经济形态对社会行政制度的决定因素。他们断本求木,本木倒置了。是社会环境主导人,还是人主导社会环境;是经济形态决定上层构成,还是上层构成决定经济形态,至今在中国史学界的表述中,仍处于左右摇摆和模糊的状态,仍属“为我所用”。

   凡是死抱观念的人,对于现实的冲击,即来自社会经济形态更高一级的冲击,总是心有不甘的。他们不甘的凭据,却仍在形而上的观念里,他们看不到(迷失了)基层社会的经济形态的那股支持力。观念史的发展与抬高已经扭曲了他们对现实经济基础的判断视角。

   观念史需要在书本的教条里寻找相同的观念支撑。当地球时代的西方人指责清朝社会仍处于封建社会制度状态中时,士大夫们翻着史书反击:秦始皇统一中国便建立了郡县制,我们天朝制度比你们先进了至少两千年。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个成则为王者的国度,追求王道。以现代世界的目光来看,中国天下时代的王道(由经济上获得的既得利益决定的权力哲学——任何人类族群和国家逃离不了这一点),和地球时代的霸道,没有区别,比如“春秋五霸”及后来以霸权暴力“灭六国”的暴政者始皇帝嬴政。漫长人类历史至少到目前为止仍无法改变丛林法则,人类文明史还未达到那个高度。晚清地球时代面对西方列强在欧亚大陆上的争霸局面,士大夫们便在自我感觉中(搞文字游戏)咀嚼着中国王道和列强霸道的区别,翻着王道观念史指责(骗骗外国人):我们的王道主义比你们的霸道主义先进得多了。

   文字考据能力从清代嘉庆朝伊始到清末,再承袭上千年教条,士大夫们确实功底很深,如臂使指。在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以后,清朝士大夫翻着教条向西方人说:古书云,“城”指城门之内,“邑”指城外郊区,通商条约中“城邑”两字没有明确为何者,哈哈,你们上条约当了(其实中国文字的构词法说明:城、邑为同义词);再者说来,你们看到各地反入城的群众运动了吧,这是中国式的你们主张的“民主”运动。——史料记载,清廷暗中唆使当地在籍官员和士绅组织民众走上反入城排外的街头第一线。

   直到清朝结束,士大夫们对文字概念的研究,一直抱着执着的观念式考据精神。显然,考据不是在追求进步,而是在固守。他们固守着撇开了社会基本经济形态本质决定因素的形而上古老观念,在观念史的盲从中“瞎子摸象”。

   据古书记载,中国在远古殷商时代就出现了“公”,自后三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出了无数与“公”字相关的成语,比如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借公济私,等等(郭沫若说过:“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商代”)。但是,文字概念源头上的“公”,与现代文明社会那个“公众”的“公”,完全是两回事。殷商时期的“公”,是指由“天子”分封的那位王“公”贵族。(井田制)其他八户农家在耕作自己边缘土地的同时,还得无偿地为中间的那个“公”家的私田去耕作。可以遥想(按“公”字的现代观念),如果八户农家在耕作自己一块土地以后,还能既耕作并共同分享“公众”田的收获,而非无偿地为“公”家的私田劳作,是没有人会不情愿的。为另一块“公”家的私田无偿劳作,在文化的一脉相承中,也难怪深远的历史会留下这么多关于“公”家的成语:借公济私、损公肥私、出工(公)不出力;而(历史现场的)一心为公、大公无私、舍身为公,等等,以现代目光看来,根本是违反了人性本质(古人不识“人”),甚至就是蒙骗了。封建皇朝时代,帝王亲贵王公掌握了国器,“以我之大私为天之大公”,无疑,它倒置了国政,抹去了国家的主体构成公众人民(近现代人类哲学告诉我们,源头的东西是一种真正的动力,故哲学家们才会探源性地深究什么叫“人”、“人性”和“性恶”)。

   中国三千多年的泱泱记载历史,自从春秋末期孔子向后考据写出“周礼”、“尧舜禹三代”示为榜样以后,几乎再没有出现引领前瞻性探究的文化潮流。至当代,什么是现实社会(包括古代)中的“人”概念,什么是社会学上的“国家”概念,仍几乎无人问津,或无人响应。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