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议叶名琛

(2015-11-18 06:20:37)
标签:

历史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无论是清朝历史现场的发展趋势,还是后代史论者所处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于晚清那些固守排外、维护闭关锁国旧制度的清朝官僚阶级,史论评价大抵不高。但群览各类史论著作,却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史论者一边在批评晚清近代史现场的一些官员缺乏历史远见、坚持闭关锁国,一边又在歌颂他们的排外斗争和排外精神。何以形成这种自相矛盾的史论现象?或许可以公平确切地回答:近代历史现场曾经历的真实矛盾现实,缔结了后代史论矛盾现象的必然果实。历史不会孤立地没有关联性。单纯批评这种矛盾史论,也许是不公平的。很多史论对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协定开埠、而维持原状依然排外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评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必须指出,叶名琛在晚清史上留下的恶名,是当时的咸丰皇帝给予、并影响史册和史论的。当广州城失守、叶名琛被英军押上战舰甲板送往加尔各答的消息传到皇宫,咸丰皇帝掷出了他的朱笔御批:“刚愎自用,办理乖谬“,剥夺顶戴。叶名琛像咸丰皇帝手里的一枚棋子,瞬间被抛弃了。皇帝忘记了叶名琛曾经功勋卓著而给予加官进爵:叶名琛曾在三个月内屠杀“洪兵7.5万人”,并亲临屠场(刚刚归国的留美学生容闳亲眼目睹了这个杀人遍地的血腥场面,并预言了清朝统治的不详结局)。史称:叶名琛用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成为咸丰皇帝的“东南柱石”。同期稍前,叶名琛又是名为广州城开埠、实为排外的清廷决策的坚决执行者。他秘密召集当地各乡缙绅,组织民众,先后“达到十万人”,“戈矛耀路,锣鼓震天”,显示出“广州人民不答应”的样子(晚清著名的广州“反入城斗争”),打消了“五口通商”后英国人第一次入城计划。当时心口不一在《南京条约》上签下协议的道光皇帝“龙颜大悦”,给予叶名琛加官进爵,表彰其“抚夷有功”。

 

叶名琛去了。他是皇朝时代中国历史人文观“以结果论英雄”的悲情人物之一(非全盘否定即全盘肯定)。无论他为皇朝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结果恶劣,便万事皆休。当地民众给他留下的评价“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古之所无今之罕见”,是嘲笑?是无奈?还是称赞?只能让一批沉浸于旧史思维的史论者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有史学者揭示,由于皇朝循环、中国社会大环境千年没有改变,自中国历史有边患开始,骚客文人留在史册上的边患诗词,几乎没有内容上的变化。汉朝边患诗,唐宋可以用;唐朝宋朝边患诗,明清同样可以用。假如明朝以前世界各国文明还处于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多元文明)的范围之中,那么,自明朝末年开始,整整清初一百多年(康雍乾三朝),欧洲文化及科技迅猛发展,已经开拓了海洋文明,中国沿海的西方碰击,从未停止过。清初自顺治皇帝开始,直到锁国的乾隆皇帝(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西方各国的炮船,(继洋商而来)从未在清朝沿东南海停止过它们的游弋。乾隆皇帝也把“西洋楼”搬进了他的后花园。有清一朝的几次人口大迁徙,如下南洋、走西口,边疆民众也早已把世界信息传播进了国内。但是,清朝数代皇帝却自缚双眼,只向天作着封建领主式的井底蛙鸣:我的地盘我作主。这位向往“盛世”诗词文化的叶名琛,也正吟唱着朝代错乱的诗句:“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他正把自己想象成两千年前汉朝苏武(把东南面的海洋想象成北疆草原,把外国兵舰想象成帐篷,因此有“海上苏武”之称。是讽刺,还是赞美?),在匈奴(戎)的帐篷里不屈不挠呢!他的“望断慈乌日影斜”,只换来了皇帝那声“办理乖谬”的历史空谷回音。

 

当代有史论者对晚清现场咸丰皇帝加于叶名琛的罪名,大呼冤枉,写下“还叶名琛一个清白”的字句(可叹的纵向社会翻案常态之一)。但是,无论是叶名琛对内对外,还是他对皇帝的愚忠,只能在清朝史册上落下一个时代性的不清不白,这毋庸置疑。

 

20151023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品与两套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