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朝服里的脑袋
(2015-10-16 06:12:35)
标签:
历史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真正进步,不是用历史时间去丈量的,而是要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是否已经用了一种敞亮、开放、自由、多维的思维方式。如果人们仍在用狭窄、单一的演绎式推理去看待人类社会横向和纵向的关系,那么即使千年流逝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仍难于进步。就像很多历史研究者定义的那样:历史悠久的中国封建王朝循环更替,思维形态几无进步。
最近网络有舆论认为,三十多年前台湾学者柏杨写了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而三十多年后的今日中国,丑陋的,那些自以为可以代表中国的中国人,依然丑陋。三十多年的中国一代多的人过去了,但几无进步。这些话虽然很直白,并触及痛处,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柏杨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是恨铁不成钢。二,柏杨所指中国人,并非包罗全体,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简单道理,而是指那些自以为能代表全体的中国人。由于这些人的丑陋,累及了无辜的全体而已。正像很多中外学者提及中国人时所作的评论:他们具有勤劳、节俭、吃苦、上进、努力拼搏的优秀品质。后一种中国人,在丑陋的现实社会大环境下,无能作为主流代表中国人。
假如柏杨的断代仅在三十多年前,那么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另一位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评论,那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中国人。自那时至今,中国人已经换了不知几茬代际辈分,无数物质也早已昨是今非,但中国人的性格及表现形式,竟然几无改变。
“且看麦高温对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描述:喜欢拐弯抹角,不愿意直截了当;推崇热爱自然,却对人冷漠麻木;本性善良,但喜欢掩饰,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生活艰难困苦,却总能发挥出幽默来;崇尚金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喜欢送礼,礼越重越好;公事总有另外一套标准,潜规则已经深入人心;富人为富不仁,对穷人缺乏同情心;文人多无耻,没有什么真正有用的学问,缺少道义感;要面子,常常需要旁人配合,生活就像演戏……”(引自麦高温著《多面中国人》一书“译者序”)。
我们从中能看到中国人的多少历史遗传品质?我们同样知道:只要社会环境相同,人们的表现形式就会相同,此谓相同的环境塑造相同的人。
假如中国人善良仅仅体现在家庭、私人交往的很多场合上,那么丑陋则往往多体现在了公知场合及官场名利场上。最近数年一直有不少喜欢古装秀的人们以穿古装来表示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也许,这正有了那么一种时代性寓意: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工业化社会),而脑袋里的精神世界,仍停留在那个朝服境界里。
麦高温这位既赞美又批评的十九世纪西方学者说:
“中国人生性不直接,说话做事总喜欢拐弯抹角(笔者注:显然只指中国人在公知场合),这种收税方式跟他们的个性的确相符(笔者注:社会制度会潜移默化人的品格)”。官员“用这种方法把钱财装进腰包,可比等着领薪水容易多了”。“有一些人被人们称为‘贤人’。如果能看到他们的私人账户,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不过是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他们十分喜欢这种税收方式”。“收税人之所以变得腐败,是因为他们依附于这种税收方式而存活。这些人心中眼中全是钱。他们在收税这条道路上看到的是满地元宝,就算跟人交往时看上去被什么话题吸引住了,他们的思维也仍然在无形中被钱财控制着。他们把自己管辖的区域当成了‘金矿’,靠它解决吃饭问题,为家庭积攒财产,购买田地,为儿子娶妻。不过,真正深埋地底的金矿要通过辛苦的劳动、特定的技术、长期的等待才能最终提取出来。他们的‘金矿’也一样,要靠开采才能拿到。他们想通过这种税收方式挖取财宝,就只能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敏锐非凡、灵活非凡,同时也卑鄙非凡。”
在这些“中国人”眼中,财富就是用“千、万”数字表达的一沓一沓的纸币,而漠视需要用每个人的汗水去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成为了纸币的代名词。权力使民众产生错觉:有钱也难送出;而权力者拍案开颜!那些素位尸食的、自以为(税收)体制内的人,才是最丑陋的。
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