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社会性和心理性
(2015-08-24 06:03: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背景史评 |
传统中国人有一种自大心理,这应该是确凿无疑的,否则,前辈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也不会写出阿Q这么一个源于生活的艺术经典人物。固然,阿Q现实地位非常低下,本不该有自大心理。这种不应该,带出了另一个问题:阿Q到底是心理学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是社会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人的思维有一种指向定势性,在外界影响下,人会朝一个方向去思考。这也是思维的一种合理性。这里不去研究阿Q的心理问题(自卑往往表现为自傲),而仍以传统社会学观点去研究阿Q心理。
传统中国人自大,一定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以“文化”确立社会制度的历史非常悠久,不但在有史可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更远至文化传说的尧舜禹“三代禅让”时期(无原始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印证)。虽然中国封建一姓皇朝有着循环推翻的不堪一面,但从另一面来说,皇朝虽不断更迭,但道统未变。这是否正说明了这种王者道统的坚韧完美性和合理性?这就是人的思维的双向性和事物的一币两面性。
其次,虽然历史中国皇朝的统治区域面积有一个不断的大小变化过程,但由此形成的文化中国的面积,却幅员辽阔,是一个农耕富庶区域,适宜农作物生长(只要内部没有战乱、抢掠,和上天帮忙,人们便大体可以维持温饱)。正因为如此,历史上长城以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几乎从不间断地南侵抢掠(规模大小不等)。一个不宜居的地方,值得去抢掠以致形成这样的一种历史格局吗?因此,这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落归根的国土,也是值得自傲的!
其三,中国一姓皇朝历史长期以来,“宗主上国”不但是一个实力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在传统中国这块辽阔区域里,宗主上国的名号虽因不断抢掠而几经易主,但总体仍以道统胜而“中国”胜。上国百姓,虽不会因那种抢夺而带来任何利权(反而遭罪),但这份荣耀感还是存在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上国的百姓!在这点上,与阿Q的心理相同:虽然地位低下,但与赵家沾亲带故。
这是从历史上的文化、地域、人三个方面遗存下来的自大合理性。
封建清皇朝没落之际,由于视野更为开阔,使得清末中国人其实已经看到了以上三种传统“自大”的不合理性(学会了多方位反向思维)。但是,要去除悠久历史已经形成的高大上痼疾心理,是很难的。晚清史实进程是:从清末有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到清末民初欲建立一种超越西方的“最优越”制度,上千年形成的“上国”文化心理有否仍在发生着功效?固然不能否认,清末民初王朝破立之际,确实会培养出一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概——战争会培养英雄主义也有其合理性,这也许是任何身临其境的人们都难于避免的。后人不必要去指责那个时代的先人们——对照他们赴汤蹈火、不惜生命的理想主义行为,后人不感到羞愧?!
但是,假如古旧“上国”文化和道统观根本只是井口一方天呢?假如地域局限性的道统文化根本只有利于“朕”而不利于现代世界指向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呢?即,清末民初人们向往的强盛和最优越,根本对接不了古旧井底淤泥。现代人知道,只有平等、公正、和谐、互相尊重的,而非刻意强制人的,这个民族和国家才会是强盛的。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民国初年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现象,只是一个人类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不能完全被指认为传统中国的社会现象。但如果放纵这种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
2015年7月20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