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非宗教
(2015-08-12 06:03: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背景史评 |
有很多文化学者在著作中认为,中国古代的儒学没能成为一种宗教,即没能成为所谓的儒教。笔者认同这个观点。
但凡宗教,必须具备六个要素:经,标志性建筑,戒,事,专职人员,制服。佛教有金刚经,有庙,有戒律,有佛事,有专职方丈、和尚,有袈裟;道教有道德经,有道观,有戒律,有打坐、预测生老病死、长生术之事,有专职道士,有道服;基督教有圣经,有教堂,有戒律,有洗礼、唱诗、主婚、忏悔之事,有专职牧师、教士,有统一黑色长衫;伊斯兰教有古兰经,有清真寺,有戒律,有礼拜斋戒之事,有专职信徒,有统一的白色西瓜帽。而如果把儒视为教,它有经,即四书五经,但无专事儒学传播的那座建筑(省城书院只是科举考前的学堂,没有普及到每个乡村,且建筑风格不一致),有戒律、游戏规则,有读书之事,但无常年专职人员,更无统一的制服。所以,从宗教的标准意义上说,儒不是教,只是一种学说。中国汉族不是一个儒教的民族,因为信仰它的,只是农耕社会一小部分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期望读书做官家庭的男人。更何况,汉民族具有“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实用主义秉性,在信仰上更没达到宗教的标准。
古老中国有一个成语“三教九流”。这里的“三教”,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应该入列,而另一个入列的,不是所谓儒教,而是“礼教”。
在封建社会,中国历朝统治阶级一直自命为“礼仪之邦”。“礼”即礼治,或礼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载入封建皇朝历代官方文档的,它(皇谕)很崇尚“尊卑之风”!它是以不平等的等级制去平衡各个群体的一种社会制度——被旧时代“高大上”地认为“普世真理”。礼教的经就是四书五经、纲常伦理。礼教的庙像其他宗教建筑一样遍布各地,在京城为皇宫,遍布各地为衙门,它们统一的朱红大门前,有统一的标志:两尊狰狞唬人的石兽。礼教的戒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官大一级压死人和男尊女卑。礼教的事是包罗万象、生杀予夺。礼教的专司人员便是封建官僚,他们穿着和神职人员一样的统一标准、区分等级的官褂子。礼教有一个信仰,更具有宗教的特点:信仰做官和升官发财,获取一官半职是社会每一个人的人生最高境界。经历过封建清皇朝末期的民国初年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吃人的礼教”。而儒者、儒家、儒学,只能列入历史上中国社会的“九流”之一。这也是古代历史文献称它为“儒术”、近代以来大多数学者称它为“儒学”的原因。
现今一些人为什么否认“礼教”为自古中国“三教”之一?悄悄话:人类环境变了,影响不好嘛。
当然,自古至今从来就不乏有人非得说儒学(术)为宗教的,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秦二世时代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两千多年一直没死。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