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破坏风水
(2015-06-10 06:29:31)
标签:
历史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我们在很多近代史述著作中知道,晚清建造第一条唐胥铁路,遭到了士大夫守旧派“破坏风水”、“惊动祖坟”等说辞的强烈反对。史述著作者以此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既迷信又愚昧。
但是,具体分析一下这条首创铁路的地理方位,我们了解到,唐胥铁路距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仅一百公里,“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更何况,“中间有很多‘旗地’,八旗大爷们拥有的土地。旗地就是禁脔,即使如李鸿章这般的牛人,也不敢擅自逾越这条红线”(引自雪珥《天子脚下》)。
也就是说,皇族亲贵借惊动“皇陵”这种风水迷信之说只是表象,而损害了他们“禁脔”利益,才是这种说辞背后不便明说的真正话语。
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主流文化”儒学(也有称“儒教”),其实它不是迷信式的一种宗教,而是把民俗中的迷信观念及活动都视为“邪教”的;一旦迷信(包括风水思想)构成针对统治利益的威胁,它便会无情地伸出铁拳给予清理。儒学的精髓在于实用,即近世所谓的“经世致用”。也正因为主流儒学杂糅了不时沉寂的民俗迷信(即利用迷信),才造就了千年传承的传统中国社会“多神”和“无神”观。民间常称之为“信则有不信则无”。两者在历史的兴衰对立统一中,已经客观地融为一体,成为了同等的一个认知体系。从时代性这个角度上看,中原儒学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周边地区的盲从式迷信(“神灵附体”)宗教(邪教)中胜出,并成为了传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在于它的现世实用性。“不信鬼神信苍生”这句近现代著名诗句,其实正深刻揭示了这种传统主流文化的历史特点。但是,儒学不信鬼神,却信权力,即崇拜权力。这是它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皇朝更替)的又一最主要特点。
晚清建造铁路破坏风水、祖坟等说辞,只是存诸于史笔中舆论意义(嘴上一套的所谓“重义轻利”)的表象,近代史学者雪珥称之为“他们并不反对修建铁路,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拿铁路说事而已”(同上书)。他们真正的认知水平,是在斥责李鸿章等人“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这同样是涉及“我方”(清廷)利权的一种实用观。正因为存在着实质上的利益因素,所以,当晚清铁路建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呈现出它的利益性时,无论中外,那些既得利益者就蜂拥而上了,仍与所谓的民俗、迷信(甚至愚昧)特色无关——对自身个体实用性利权的认知,聪明着呢。
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