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已亥建储的立与废

(2015-05-13 06:14:3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末戊戌政变,是在慈禧太后凭借“祖宗之法”思路的情况下发生的。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祖宗”是一条思路,但出路不妙。1898年戊戌政变第一步之错,决定了清廷史册上延续下去的一年一步之错:1899年末已亥建储,1900年庚子之乱,1901年辛丑签约(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史笔证明,光绪皇帝在戊戌政变囚禁之后,清廷高层屡屡传出“废帝”传闻。终于,清廷于1900124日(农历已亥年)发布朱谕:“……钦承慈训,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以绵统绪。”

传闻一旦成真,晚清全国舆论哗然。两江总督刘坤一发出了那道著名的反对电奏:“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因联名反对建储而被清廷缉拿。上海报人汪康年发电报给湖广总督张之洞,期望“宪台主持忠义,中外钦仰。乞酌奏慈圣,毋议传位,以定国是而挽危局。”

但“国是”日非。排外义和团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西逃慈禧引出了护驾者怀来县县令吴永;而一路“护驾有功”(官名“粮道”)使吴永不断升迁。据清末史册档案记载,慈禧太后在饥寒交迫下到达西安后下旨:“本日召见之直隶候补道吴永著以道员发往湖北,交张之洞差遣,并交军机处存记”。吴永的官途,引出了他与张之洞的一段关系。据吴永著《庚子西狩丛谈》记:

余在湖北时,屡谒制府张文襄公,意颇亲切,询及出狩及行在情况,每感叹不止。一日,忽谈及大阿哥,公谓:“此次祸端,实皆由彼而起。酿成如此大变,而现在尚留处储宫,何以平天下之人心?且祸根不除,尤恐宵小生心,酿成意外事故。彼一日在内,则中外耳目,皆感不安,于将来和议,必增无数障碍。此时亟宜发遣出宫为要着,若待外人指明要求,更失国体,不如及早自动为之。……”

吴永把张之洞言语“此次祸端,实皆由彼而起”、“ 中外耳目,皆感不安”写进了笔记。而张之洞的言语,正沿袭了清廷建储之初全国哗然的反对舆论。

吴永对张之洞言语的回忆,可以从张之洞心腹幕僚梁鼎芬那里得到印证——梁的主张,不可能不征求于或得自于张之洞。梁鼎芬因张之洞举荐去西安觐见过慈禧太后。梁氏在所著《辛丑西安行在奏对私忆》中写道:

大阿哥,载漪之子。漪信用拳匪,谋危先帝。故得立,天下不服。大阿哥不读书,行为不正,日以饮食为事。到西安后,时时外出,孝钦心厌之。无人敢说。臣辛丑赴行在,面奏:“臣来时,闻外国人要待两宫回銮后,请废大阿哥。臣思此时,国势极弱,外人如此说,恐要照办。若照办,成何国体!以臣愚见,不如自己料理好”。两宫均无语。臣又奏:“不知军机大臣、议和大臣、各省督抚大臣有奏及否?”孝钦曰:“均未有。你在外面来,此事怕有边。”后驾至汴梁,遂废之。臣面奏后,未告一人。时鹿传霖为军机大臣,问臣曰:“听见你奏一大事。”臣说:“未有。”

梁鼎芬所言“日以饮食为事”,就是指责载漪之子溥儁只是一个“只知道吃的饭桶”;“ 成何国体”,是张之洞“更失国体”的翻版;一句“未有”自谦,道出了梁鼎芬参议“国是”并被采用的窃喜之情。据晚清另外史笔记载,梁鼎芬在去西安途中,连日苦思冥想,才想出了事后想起都十分得意的四个字“自己料理”,这是一个既不冒犯又意思十分明确的表达用语。在庚子年清廷流亡大势中,梁鼎芬“闻外国人要待两宫回銮后,请废大阿哥”的那个“闻”字,同样也应该是他的得意之词。

清廷在回銮至汴梁之日,终于“自己料理”了建储的荒唐之举。19001130日,慈禧发布皇太后懿旨:“……自上年拳匪之变,肇衅列邦。以致庙社震惊,乘舆播越。推究变端,载漪实为祸首,得罪列祖列宗,既经严谴,其子岂宜膺储位之重。……溥儁著撤去大阿哥名号,并即出宫,加恩赏给入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至承嗣穆宗毅皇帝(注:穆宗毅皇帝即二十多年前死去的同治皇帝)一节关系甚重,应俟选择元良,再降懿旨,以延统绪……”。

从“祖宗之法”始,至“得罪列祖列宗”终,慈禧政变的思路成功了,但未能找到出路。“应俟选择元良”一语说明,慈禧仍在考虑着清政府的“万岁”和“统绪”,以及她让光绪仍做皇帝的不甘心。这种不甘心,终于在整整八年以后以慈禧老死而壮年光绪早她一天“病死”(实为毒死)的记载历史中表达了出来。

2015420日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