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氏曰结民望以战胜旧党

(2015-03-20 06:15:09)
标签:

军事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末民初著名大学者梁启超写有《李鸿章传》一书,其内容较为平和地评述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为官,又有以梁式感情为“舍我其谁”和“拼命做官”而落得生前死后骂名的李鸿章抱打不平的意味。

梁启超时代即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潮流“主义”、“党派”、“团体组织”及提倡(失落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新式时代。梁启超以他的时代观,去这么评价李鸿章:“夫真英雄恒不假他之势力,而常能自造势力……若李鸿章则安富尊荣于一政府之下而已。苟其以强国利民为志也,岂有以四十年之勋臣耆宿,而不能结民望以战胜旧党者!”(梁启超《自由书.二十世纪之新鬼》)

李鸿章刚离世,中国的时代似乎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两重天,梁启超已看不懂前辈李鸿章了吗?在短短十数年前的李鸿章时代官场上,官员能“自造势力”?能“结民望以战胜旧党”?中国数千年厚重而抱残守缺的官场,打造的是“低调”文化,打造的是“功高”不能“震主”文化,打造的是“君子不党”文化,李鸿章“四十年之勋臣耆宿”,能不“安富尊荣于一政府之下”?

李鸿章尊师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无疑是挽救了清政府灭亡的命运。但就是这么一位已获大清“半片天”的勋臣曾帅,也不能不惧怕“官德文化”而自削兵权,丢掉兵权像丢掉手上一只烫山芋一样,向“君父文化”低下了他那颗战场上一直高昂的头颅。这不能不是数千年厚重君父文化的胜利。

满清皇族恭亲王奕以帮助两宫皇嫂发动“辛酉政变”而走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正当这位“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的皇叔设立了“总理衙门”、“同文馆”,着手进行洋务改革之际,“垂帘”幕后的皇嫂却以“语言多冲撞”、“徇私纳贿”等罪名将他轻易地撸下了“一人之下”的高官地位,让他知道,什么是祖宗之法。在国法之外,还有一个“家法”,小集团家法大于国法,这是数千年一姓家天下皇朝官场的铁律。这位据史册记载的从小就具有高傲个性的皇子,终于明白了他必须低调,以及他从此开始的皇家政府“管家”的身份。尊贵如恭亲王也只能屈就“安富尊荣于一政府之下”。前些年有一部晚清宫廷戏《一生为奴》,便是对恭亲王“痛且快乐着”命运的最好定义。皇嫂慈禧与恭亲王争权的胜利,与其说是权术、聪明与否的胜利,不如说是数千年厚积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权君父文化的胜利。

在历史某个场景的个体舞台上,没有该称赞的胜利者,也没有该咒诅的失败者,他们只是厚重的中国古旧小农文化拨弄下的幸运儿和倒霉鬼而已——古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便具有这个历史寓意。而就在这个舞台上,“朝议夕迁,早作晚辍,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李鸿章书信《复曾相》),古旧中国一直唱着一曲“不敢量其所终极”的循环史悲壮之歌。

“一人之下”众人的低调,催生的只能是那位独尊者的平庸和低能;禁止他人高调者,最终也不可能高调(英明)到哪里去,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相养关系。这种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在无声地危害着这个传承着小农文化的古老中国。假如聪明、学问大如梁启超没能看懂刚刚逝去的“勋臣耆宿”李鸿章,我有点难于置信,但至少,一百年后的笔者,仍看懂了李鸿章等那些权贵先人们的无奈——李鸿章称之“顾影自危”,一种病态的公众性社会心理。

2015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强弱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