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便民”思想
(2015-02-06 06:29:17)
标签:
军事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变革是一种创新,是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从无到有的一种发展变化。笔者前面文章曾就清初清皇室动用民工建造“万园之园”圆明园和清末英国人动用上海民工建造吴淞铁路的两个历史事件,作过比较(两者相同的是,都已被毁掉了)。两者都属于一种从无到有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创新(变革),——圆明园长久以来一直被中外无数人称为“世界艺术精品的典范”。历史地看待,两者虽都是物质财富的创新,但前者仅便利于皇室的个体享用,而后者却便利于民众的共享。从建造地点上看也是这样,一者在民众无法进入的禁地,一者在无人不到“观者如堵”的公共地方。
晚清前人对于变革(物质或精神)仅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古今思想提出了批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循古还是变古,便民与否,成为古今两个时代的分水岭。
魏源之后四十多年,中国近代史公认的帮助晚清进步的传教士学者林乐知和他的中国助手蔡尔康在《中东战纪本末》中说:“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借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数千年古往的变法改革,几乎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所以古旧与落后传承不绝)。从商鞅变法(本人遭车裂而死)、王安石变法,到晚清戊戌变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它客观造就了传统中国守旧者“借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成为了一种“因噎废食”历史现象。
变革成功与否,在于是否“便民”,与民共享,即符合民心民性;而“蹈常习故者”只循古地“便于”少数人利益,这种变革,虽或能取得一时成功,但终久“致酿他故”而失败,它成就了“中国历史变法无一次成功”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的史实。说得明白一点,变革“便民”即便利于大多数人还是仅便利于少部分人,是古今中国的分水岭。历史证明,在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上(就像铁路的发展)便民和共享的,终久是扼制、阻挡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