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前车之鉴”
(2014-09-30 05:58:37)
标签:
体育 |
晚清恭亲王奕是联手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同时出道在政坛上打拼的。在政变(推翻“八大臣”治政框架)之前,即咸丰皇帝在世之时,皇弟恭亲王有过从政经历,他的政坛经验,显然老道于从懿贵妃刚刚转正为“太后”的后宫慈禧。但政坛官场,就是炎凉人间世道,常言说:只可共苦难于同甘。经历了1865年罢黜危机、1873年挑选帝位接班人、1880年庚辰午门案、1884年中法战争借外打内等种种事件以后,恭亲王从过去议政、甚至主政的清廷枢臣,逐渐蜕变成了慈禧母子“家天下”的大管家(晚清亲历者留有这种史笔)。他再也不是那么一个血气方刚、可以当着慈禧太后面直呼“你可以革我的职,但革不了我亲王头衔”的大写人的亲王了。
恭亲王的这一切经历,成为了他1884年被罢黜、继他而在政坛上位(海军衙门督办)的胞弟醇亲王奕譞的前车之鉴。史笔记载,醇亲王只成为揣摩慈禧太后心思的朝堂跟班。笔者在前面文章中作过这样的评论:恭亲王奕处于清皇朝内外打击(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回复期,决定了其有欲有作为的雄心;醇亲王奕譞处于清廷铁拳已属慈禧太后执掌期,决定了其抱残守缺、处处向慈禧太后表忠心的处境。
个人如此,由人组成的清廷中央机构军机处也是如此。1884年罢黜恭亲王后的清廷军机处班子,被时人称为“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直至造成十年后甲午战争失败。
清廷上层社会蜕变,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相同社会不同人群的相同变化,它既没有人群之分,也没有地位之别。清廷内宫总管太监安德海之于李莲英的变化,也是如此。
史料说明,安德海对于辛酉政变时处于内宫的年轻慈禧太后,出过(通风报信)有功之力。其后,他“为人嚣张、凡事不知道给自己留有余地”,甚至因后台硬而违反“太监不得出宫”的清廷祖制,南下为同治小皇帝“置办龙衣”,“沿途招摇”,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假冒”之罪处于极刑。而有史笔记载,李莲英在青少年期间,同样因慈禧太后宠爱而性格张扬。但传回内宫的、咎由自取的安德海事件,对李莲英来说,可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上位的总管太监李莲英吸取了前任教训,凡事低调。清末史料记载,在一次受慈禧太后钦派前往陪同海军督办大臣醇亲王视察海军操练的时候(醇亲王为正使,李莲英为“破格赐予二品顶戴”副使——太监享有如此殊荣,在清朝是第一次。慈禧确实视“祖制”为无物),李莲英处处低调、突显醇亲王,事后获得了奕譞等人的交口称赞,为慈禧太后教有赢得了脸面(后宫管教有方,史笔载:慈禧说:“总算我没白疼他”)。即使在光绪成为傀儡之后,李莲英对光绪皇帝的态度,也是小心侍候、不具势利和张扬。这不能不是由于有了太监地位、前任安德海前车之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