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两案”追问

(2014-07-14 06:04:04)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最近数年来,史学舆论就清末两件史例出现了两种新观点。一种典型观点认为:对清末革命者暗杀现象应重新评价;另一种典型观点是:对清末“苏报案”应重新评价。

站在公正立场上说,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暗杀和谋刺就是恐怖袭击。但是,在这种史学观点的“拨乱反正”中(一贯的史论认为:暗杀迫使了清末政府对内妥协),后人是否会重犯矫枉过正的偏颇旧错误呢?即这种舆论视点是否仅仅强调了革命党人暗杀一面,而抹去了清政府各层官员对社会民众一贯的株连、暴虐和草菅人命那一面呢?在清末那个特殊的“租界”和“流亡海外”年代里,清政府有没有暗中派人追杀和谋刺呢?一个典型史例便是追杀孙中山和“康党”(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清末暗杀大爆发之前)。同样的社会形态,反映出的,只能是相似体和互为报应。强调A抹去B、强调B抹去A,都是史论的缺陷。“重新评价”只能沦为似是而非、蛊惑人心的尴尬(注:联系到当时“宪政”局势下议员们“断指”、“刺臂”、“自刃”等“请开国会”的群情激昂,暗杀只能算是清末“反抗”大势中的一种极端个体因素了)。

《苏报》是清末革命党的机关报,因此,《苏报》刊文声讨清政府就带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违背了新闻“传播事实真相和客观、公正、理性的本质”。这种观点冠冕堂皇。但是,彼时负有舆论主导责任的“合法”清政府,它又是如何运用舆论的?是否就是同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说你对你就对,不对也对;说你不对你就不对,对也不对”?这难道不是封建传统帝王文化的至理?带有“感情色彩”的谣言历来就不仅仅有“民谣”,更有“官谣”。假如《苏报》及围绕“苏报案”的诸多文章失去了“新闻性”,那么它只能是那个腐败清政府的一面哈哈镜而已。

纠缠于历史个案的是非追究,是中国文人群体中某些为“唯我正确”官本位舆论服务的“御用”文人的最大顽疾(因官本位而成为“主流”);而所谓重新评价、拨乱反正,只成为了可悲循环和轮回的代名词和一出出闹剧。最近数年来,中国学者群体不时也出现这样一个声音:不在于历史个案的是与非,而在于中国的古旧传统(统治者)文化思维出了问题。这也许才是最为沉痛的一个历史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