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清流
(2014-07-10 06:09:22)
标签:
军事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文字意义的解读,具有时代性,或说具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性质,这是毫无疑问的。晚清时期由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所需,那个时代出现的、与洋务运动相抵触的“清流”一词,在后人的解读中,几乎与贬义无异。把“清流”与“假大空”、“空谈误国”(甚至“文化流氓”)连在一起,是那个社会在近代化不自觉、必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印记。
晚清的“清流”留下了不良的历史记号。其实,就当时来说,“清”和“清流”,都具有不容置疑的褒义性质。
首先,与“清”连在一起的,如古往的清官、两袖清风、清望、为政清明等等,都具有褒义性质。
其次,就“清流”一词来说,古典史著《三国志》说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晚唐“号令不出门”的亡国之君唐昭宗曾对当朝名士大开杀戒,并把名士尸首投入黄河,说:“此辈清流,可投浊流”。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诗曰:“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历史留下的文化概念,确立了它褒义地位。晚清士大夫能侪身清流之列,也不枉了一世英名。
晚清的“清”,几乎可以和当代的“红”相媲美。
但是,晚清历史也说明,“清流”不能完全与“假大空”及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连在一起,它还有留在史笔中的所谓(忠君)“爱国”一面。这便决定了这种历史解读具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性质。对“历史”的解读是如此,以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的解读,更是如此。
晚清的士大夫清流派以谐音“青牛”自称,说明了他们有以此引为自豪的傲气;而在中法战争失败、慈禧太后彻底罢黜恭亲王以独揽大权以后,清流派便逐渐失去了作用,褒贬开始逆转,历史性地迷失了这个词语的本意。——在没有制度限制的前提下,任何权力独裁者,都不会愿意被舆论所监督的,而权力才是舆论的唆使者和监督者(文人便具有了双重头衔:此一时的有骨气者与彼一时的文化流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