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中国基因之杂谭
(2014-07-07 06:02:47)
标签:
军事 |
分类: 背景史评 |
最近数年一直有媒体代表(动词)说:中国历来就没有侵略的基因。这句话能得到中国历史与全体中国人的认同吗?想想也是,任何话语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一定存在着合理性。
中国信史《史记》记载,秦始皇征服六国、称霸一统中原。一者秦国为西部一个半游牧半农耕诸侯国,其时文字没有统一,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二者秦时代表汉民族的“中国”还没有真正出现。
秦末楚汉争霸,“汉”具有了雏形,但那只是兄弟睨于墙,算不得“侵略”。
长达四百余年的“两汉”皇朝,是农耕汉民族的真正形成时期。众所周知,有汉一朝,它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北方匈奴游牧民族,而在两者的关系中,定居的农耕中国是反侵略者,不是侵略者;至于汉朝把疆土(从中原)向南延伸到云南的多部落地区,那不是侵略,而是民族大融合(汉朝武帝时代曾与云南发生过著名战争,长安昆明池便为战事所需而挖的,传说中的“夜郎国”消亡于那个时代。清朝京城昆明湖便仿制于汉朝昆明池)。
汉朝以后,是短暂的兄弟睨于墙的“三国”魏晋时代(晋一统仅37年)。其后便进入史称的“五胡乱华”时期。显然,在这个历史名词中,“五胡”是侵略者,而“华”是受害者。
自后,隋、唐大一统,唐皇朝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它的盛世载入史册,也得到了中外国际史学者的认同。而作乱并有野心者,正是那些背叛的、与外族外国勾结的守边节度使。唐朝分裂后,进入五代十国,同样,它是一个兄弟睨于墙的时代,与侵略无关。而两宋皇朝,更是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被侵略与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义利与忠奸思想的确立时代。两宋文化大放异彩,传承未止,而北方游牧契丹人,则手提着血淋淋的屠刀向南虎视眈眈。
金辽相争,蒙古人得利——短暂的元朝,蒙古人征服了中国,中国是一个被侵略国。而元末,农民起义之火燃遍大江南北。最终,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赶走了蒙古侵略者,“一代天桥,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显然是汉民族的一种反侵略行为。明朝被更替,是二百多年以后的事情,而侵略者,是那个既可以算作守边吏、又自封“满洲”的那么一个农业、游牧业、渔业三结合的部落民族。
中国不屈不挠了两千多年(另注:从史册记载的“中国”一词确切的本意来说,“中国”原指“中原”之国的那个“京师”,后逐渐征服周边而扩充成为广义的“中国”)。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上溯华夏文明,则五千年),又称农耕文明,也称农业国,即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性农耕国家。而在这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只能是无以数计一代又一代守着一亩三分地、热爱和平的农民——和平便能劳作,劳作便有收获。近代长期以来,史著把古往各朝代无数次农民起义称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确实不具有侵略性,而只具有反压迫、反侵略性(前提是:他已凭劳动得到了一亩三分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最具农耕中国代表性的、田间辛勤劳作以盼望好收成的农民,确实没有侵略的历史遗传基因。那个媒体代表者的立场,抉取得很精准,即具有农业性质、不希望战争的中国,没有侵略的基因。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的封建王朝更替史,不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田间劳作农民所决定,他们是命运的被播弄者(中国人“天命观”之源)。也许,只有揭示了这一点,才能明确起到真正决定作用的汉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即真文化(非伪文化)——需要反复论证而非仅“眼见为实”的科学文化,已逐渐为人所共知地显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