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慈禧在大难之后

(2014-07-02 06:13:27)
标签:

文化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词:大难使人大彻大悟;自称死过一次的那么一个人,自己余下的日子都是赚来的了。真的是这样吗?同样还有另一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它则表达了一种欲望的苏醒。能说这是大彻大悟吗?也许,所谓大彻大悟,是当不了真的,那只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已。

对于那么一个晚清政权,有没有这么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呢?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政府逃往西安,这无疑是一次大难。

据亲历者怀来县知县吴永著作的《庚子西狩丛谈》记述:自慈禧一行逃出京城以后,“两宫饥寒已两日夜,情状困苦”。慈禧哭诉: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俄。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至今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此间曾否备有食物?”

吴永答复:仅有一锅小米粥,“恐粗粝不敢上进”。慈禧连忙接话:“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患难之中得此已足,宁复较量美恶?”

吴永弄来小米粥以后,在屋外听到“内中争饮豆粥,唼喋有声,似得之甚甘者”。之后,总管太监李莲英又提出:这里有没有鸡蛋?在吴永好不容易在逃难一空的“街市列屋”中找得五个鸡蛋、煮熟送去后,李莲英复出曰:“老佛爷很受用,适所进五卵,竟食其三,余两枚,赏与万岁爷,诸人皆不得沾及”。

救驾的时任山西布政使岑春煊在后来的回忆录《乐斋漫笔》中也说:“太后御蓝布衫,以以红绵带束发。帝御旧葛纱袍,当盛暑流汗,胸背粘腻,蝇蚋群集,手自挥斥。从行宫监,皆徒手奔走,踵穿履破,血流沾洒。窃叹前史所述,人君出亡苦况。千载相同,不谓平日见于记载者,今乃亲身睹之。”

这是一幅满清皇室逃难的个人写真图,也是千年封建王朝“历史惊人相似”的写真图,不能不由岑春煊“窃叹”了。末代皇室多难,却不兴邦,他们只是前赴后继、乐此不彼了。

落此大难,慈禧有没有大彻大悟?据随驾的另一山西知县胡延在《长安宫词》的下注中说:“两圣深以秦中灾荒为念,问延官山西时,曾否从事赈抚?……谕延到任后,务以赈事为重”(胡延因随驾有功而后升任西安知府)。慈禧从宫墙天庭跌落到人间,第一次目睹和亲历了沿途苦难,在“死”的边缘,她其言亦善了。

但是,这样的大彻大悟能持续多久?

吴永记述:“山西境后,威仪日盛,地方承应,宫门上已不免有需索使费之事”。同行的岑春煊则说:“随从太监辈,狃于积习,渐复骄横,遂有需索贿赂,擅取进御物品,殴打差役等事,为太后所闻,立命捕获不法内监,交余询明罪行,斩首示众。又有旗兵抢夺民食,枪伤食主,余亦据实劾奏,奉旨枭示。”

晚清史笔常常凡事归罪于弱势者太监,这是史笔者人性弱点的一种反映。其实,太监所作所为,难道不是皇宫主人行为的外延?晚清很多史例可以作这样的证明。到了西安的慈禧太后,有没有发上谕命令各地官府报效即“需索”?史笔记载,各地送往西安的“报效”物资络绎不绝,“祸首”慈禧太后因一场失败的战争而赚得碗满钵满。

京城李鸿章、奕劻在列强开列的《辛丑条约》上签字以后,慈禧回銮北京。她此刻早已忘记了一年前她出逃时沿途凄凉的大难了,倒像是在衣锦怀乡。史笔记载:“沿途旌盖飞扬,衣冠肃穆,但闻马蹄车齿,平沙杂沓声,互相应和。……文武官员,绅民父老,一体于河岸俯伏跪送。”沿途各府县各级官员为迎接慈禧皇室通过,重新翻修一新了所经过路段的街道、桥梁,并有借此名目向民间征收(“报效”)修路费和指为有碍观瞻的强拆事件。——用怨声载道来作历史注释,不为过了。

以慈禧为首的流亡政府,死过了,又活了过来。它大彻大悟了吗?

在签订《辛丑条约》、史实上为慈禧免除了“战争祸首”以后,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下旨奖赏大臣:在京城签字的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所以后来的大贪官奕劻一直受慈禧保护),随驾的荣禄、瞿鸿禨、岑春煊等,(擅自)与外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的东南疆臣刘坤一、张之洞等。此等“皇恩浩荡”,仅瞿鸿禨一人以一纸文字谢绝:“臣顷蒙恩典,实万分不安。现当时局艰难,诸事都宜核实。恩旨一出,中外瞩目……臣到行在尚在今年,更无劳可言,务请收回成命”。“死过一次”的慈禧无能、也无需“核实”了,性命重要吧。这也是瞿鸿禨直到1907年“丁未政潮”前一直是慈禧眼里的大红人的原因:他有难同当、有福谦让、患难见真情了。

就慈禧的大赏来说,她把“死亡”的“丧事当喜事办”了?或者就是:跟着“大王”有肉吃?或者就是在向各级官员宣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心理活动上说,它只是一种思维过程,并不代表结果,更不代表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