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赞颂历史
(2014-06-10 06:26:09)
标签:
军事 |
分类: 背景史评 |
笔者在数年前开始专门阅读清末近代史著和书写史评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以批评和现实主义目光去审视那段“落后挨打”历史(寻找历史原因)。批评即直笔阴暗多于曲笔赞颂,没落皇朝的素描多显灰暗而少显明亮;批评也即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它所传递出来的,也许也只能如此。
根据人类心理,笔者深知,人们所喜欢听的,也是赏心悦目的,总会倾向于赞颂、明亮和积极,但就史评而言,把浓墨重彩着色于历史社会阶层的何处何点,正表明了一个史评者的目光,甚至代表了史评者所处社会阶段的发展和文明方向。
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史论者对自己的国家总是饱蘸着热情的。比如对我们祖国历史的赞颂: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种积极而充满自豪的文字,几乎人人会脱口而出。笔者于此摘抄上个世纪前辈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文字作为例子。
“我国有高度之文化。民族人民之众多,甲于世界。幅员大而地形复杂,其位置则西北负陆,东南面海。交通之发达,必自远洋进入大陆之中心。亚洲之中部,实为世界上最闭塞之地。而我国今日西南西北之开发,适当其冲。热带及副热带无限物资之利用,我国所踞之形势,亦甚利便。前途之大有希望,实无疑义。”(吕思勉《中国近代史》)
“前途之大有希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同样包括了笔者的心声。这就是一种积极和美好的向往情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也许进行过无以数计次的变革和进取,并因这种进取而进入无数次的发展拐角,而处于这种拐角之际,有一种声音会响起:中国地大人多,加上积重难返,确是很难弄的。这也许同样是人人会脱口而出的话语,更是无数所谓的老成持重者的惯常用语。曾几何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众多人口,没有能成为积极进取的力量,而成为了一种常态性历史包袱和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