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代以来的宗教与科学

(2014-06-06 08:58:20)
标签:

军事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在具有现代文明的人类世界中,宗教一词已经渐渐被信仰或科学一词所取代。但在世界近代史阶段,宗教差异却常常会引发战争。宗教的最大特点可能是它的神秘性,而神秘性正是引起误解冲突的源点。

就神秘性而言,中国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接班人制度,或说活佛转世制度,便具有这种特性。和活佛转世制度可以作类比的,便是封建皇朝中国直至晚清的帝王一姓传位制度,它是以“天命”观、或说“皇权神授”这种神秘观作为理论基础的。

西方的“上帝”基督教(同样具有神秘性)在明朝末年进入中国之初,并没有引发中西“宗教”冲突,因为它是带着一系列科技物质产品而来的(如能引起人类好奇性的天文地理设备、钟表、机械玩意等工业产品)。假如宗教存在地区差异,那么物质只具人类共性。只有当物质推动精神并发生变化时,才会引发宗教冲突。明朝末年发生的“南京教案”,便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结果。

中国进入清朝以后,清政府曾与西方基督教度过了一段蜜月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京城皇宫为洋官(延续了有清一朝。上溯元朝已有,后来晚清也有),帮助清初几代皇帝设计建造皇家御园,便是这段蜜月期的业绩。但这只是前明朝的重复罢了。最终引发冲突的,只能是代表各自宗教最高地位的权力。代表西方最高权力的罗马教皇与大清朝(天朝上国)皇帝,为维护各自权势范围利益的口水笔墨战,终久引发了严重隔阂的所谓有关“礼仪”(大清天朝等级制)的宗教冲突。——皇朝中国一直试图把儒学拓展成为儒教,但因儒学仅存在于少部分读书人中而无法包融“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国最终只成为了世人共识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多教或无教国家。就晚清中国近代的中西宗教冲突(史称“民教冲突”),其本质仍只能是异教之间权利者的利益冲突。

总体上说,自从世界普遍地相继进入近代以后,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这个有本之木,使物质文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8世纪初发明第一台蒸汽机,到发展航天事业,仅用了短短300年时间(之前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则花去了约三千年时间),也使人类社会摆脱了原始繁重的体力手工劳动;而中国历史长久以来一直有真儒、伪儒之争的无本之木,仍然只使得20世纪初的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大门口徘徊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传统与真情性
后一篇:说赞颂历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