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知名人物吴健彰(1791——1866)者,广东香山人也。他是那个时代中外封建集团、买办资本集团共同养肥的一个典型代表。
年轻时代来往于广州、澳门之间以挑担贩鸡为业的吴健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贩卖茶叶等多种项目经营,积累了闯荡江湖的经验和第一笔原始资本,并成为当时著名的美国旗昌洋行门下的华人股东之一(“旗昌”是美国人开办的以华人资金为资本的美国皮包公司;历史地看待,它迎合了投靠洋行“保护”、经商无保障的不少中国商人的需求)。
大约1845年,随着载于清末史册的广东、福建等地“反入城斗争”兴起,外国领事、商人等无法在南部沿海口岸城市顺利进行原本十分期望的通商贸易,他们遂把中外贸易中心逐渐北移至上海。吴健彰便是这股北移大潮中的中国商人、买办之一员(自此,上海老城外的“夷场”逐渐变成“十里洋场”,成为中外“冒险家的乐园”)。
假如广东买办经商使吴健彰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那么,北移至上海后,他则更上一层楼。他依靠买官出任苏松太道兼任海关监督,成为了上海的一个地方“父母官”。吴健彰既是广东洋行的旧班人员,又是上海的新任长官,也与当时已在上海组织小刀会起义的原广东洋行伙计刘丽川为老相识(当时上海聚集了很多“广东佬”和“浙江佬”)。说吴健彰红、黑、白三道路路通,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没有聪明乖巧和个人魅力,他是绝对成不了这个气候的。缘于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且世道无保障,寻找多方“靠山”几乎是古旧传统中国“人际学”所谓“贵人相助”的终极法门。仅凭在中国人群中很有代表性的这一点,吴健彰便足可以在晚清“洋务”近代化史册上留有一笔。
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看中了广东老相识吴健彰身上的这种影响力,史册记载,起义成员“露刃以胁健彰”,即胁迫他参加或支持小刀会起义。但是,虽然“父母官”是买来的,吴健彰也不想让那些旧兄弟玷污了他的仕途名声。就在某天夜里关押期间,吴健彰竟然被他的两个洋兄弟劫狱救了出去,“领事馆中人挟之去”。他一度躲藏进了外国领事馆里。
但是,洋人对待吴健彰倒似乎有点对事不对人的意思:吴健彰在上海老城里的海关税收办公室被小刀会捣毁以后,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了黄浦江一条船上,对此,洋人驾驶洋轮穿梭往来以给予干扰,并把他的所在船驱逐至苏州河里。尽管如此,吴健彰还在勤勤恳恳地为大清政府坚守着海关监督最后一班岗(他是清朝最后一位中国人海关监督)。
小刀会被中外联合镇压以后(苏松太道吴健彰是清廷“借师助剿”的首次建议者和实践者),清廷官员弹劾吴健彰“通夷养贼”,即既联合洋人又勾结小刀会暴民,并有把关税巨款运回广东老家的行为。清廷震怒下旨:“遣戍新疆”(十多年前林则徐曾遭此同样待遇)。但据官员调查组记录记载:查无此事;吴健彰只是与洋行商人往来交际应酬而引起了那种谣传而已;他是一个勤于为任的官员。最终,清廷允准他作为擅长于此项的中外沟通顾问人员(官职为“候补道”)留在了上海。
1859年,年近古稀的吴健彰“以病返籍作终老计”(据说他对清廷失望了)。1866年,吴健彰死于广东故乡香山。而就在同一年,这里出生了一位其后人生完全不同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