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民族主义”这本教科书

(2013-12-05 07:08: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都会有其时代大背景。这是中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的观点。近代史学者常说,清末是中国人关于国家和民族概念觉醒的时期。其实,就中国古往历史来说,中国古人对民族概念的认识很清楚,民间传统习俗中一直存在的族谱家谱,便是涉及民族家业的一个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的夷夏观,更是一个传承性的、深究民族之间关系的历史题目。不过是,中国古人对国家概念认识不很清楚,因为,历史长期以来,封建皇朝统治者都只宣称天下,那个天之下、地之上的无限大区域,谓之君临天下”——现代中国人几乎能脱口而出,便源于这种历史传承观念的影响。

清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国深处于列强的瓜分危机中。这种国际间瓜分思潮的产生,缘于日本侵略(在华获得利益)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既成均势。有近代史学者认为:甲午战后国际均势被打破和清廷权力机制失衡(大清国外因和内因)为这种瓜分狂潮创造了条件。清朝19世纪末史料记载很清楚,列强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其势力范围,以排斥他国的在华利益。华人国际学者相蓝欣说:一种并非神圣的同盟将民族主义的精英、商贸利益和传教事业结合起来(相蓝欣《跨国研究——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列强这种兼带民族和国家概念的侵略行为,即笼罩在全体中国人头上的入侵紧迫大势,是那些觉醒的中国人的一本最好教科书。中国人关于民族和国家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认知观被这个时代十分明确地激活了。假如清末排满,就像民国初年胡汉民所说一提排满,举国同声,是因为中国内部长期以来史实上存在的满族(上层社会)对汉族的民族排斥,那么,清末排外,则同样是因为长期以来列强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史称殖民

清末民初无数时人史笔揭示:中国人的国家概念仅产生(被激活)于那个时代;而相比较民族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则根深蒂固。无数历史学者认为:根深蒂固会产生一种难于觉察的、不自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思维的模式。清末政府经历了狭隘“夷夏之防”(清初雍正皇帝则予批斥以镇压那些反清汉人)到垂死满清“祖宗之法”的一个堕落过程。

缘于此,清末因字而由历史自述的固有的、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概念(二十世纪初国人提出了“五族大团结”观念),相比较于那个国内外大环境下新产生的国家概念,其影响将会更大并更深远;何况,清末列强的那本以强凌弱的民族主义教科书,并非那么地光彩。这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将会在其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的国际大背景(人们可以恍然大悟于当今涌现出的“复兴”思潮)。

历史学者常会告诉你以上的史实。但如果加上一点社会学观点,笔者想问:面对这么一本被迫灌输的教科书,中国后人会如何更好地主动书写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的自我行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