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提倡和真相

(2013-12-03 07:03: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提倡和宣传能否完全代表史实真相?两者(说和做)也许有趋同性,但差异更大。古代中国宣称“亲情”社会、提倡所谓“以孝治天下”,但那些提倡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亲情”的?

清末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母亲则是慈禧太后的胞妹那拉氏。在187519岁同治皇帝丧礼的廷议之际,当慈禧太后宣布奕譞儿子载湉(即光绪皇帝)为皇位继承人时,奕譞当廷昏厥。四岁的载湉进宫以后,从此便与母亲那拉氏断绝了联系。清末史料说明,慈禧太后为了在载湉心中从小断绝母子亲情,不准她那位胞妹进宫探望。这位清末著名的权欲“女汉子”,要小光绪称呼她为“亲爸爸”,而那位亲生母亲,则只能在偶尔进宫时,远远地含泪注视她一生唯一的儿子(那拉氏一生育有四子,但三子都夭折了)。光绪皇帝唯一一次以儿子的身份去探望母亲,是在那拉氏病逝之际,是为1896年。

近代史学者提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总会提到那个宣布清廷退位的隆裕太后。事实上,隆裕并不是溥仪的亲生母亲,溥仪的亲生母亲是由慈禧指配给小醇亲王载沣的荣禄之女瓜尔佳氏(时载沣和别家女儿已订婚,被迫退婚。据说那女子因此自杀)。与前代惊人相似的是,当1908年临终前的慈禧宣布三岁溥仪继承皇位的时候,载沣的母亲、那位老醇亲王的侧福晋(奶奶)当场昏厥(和先夫一样),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害死了我的儿子,又来害我孙子。而溥仪的亲生母亲瓜尔佳氏,虽有了一位皇帝儿子而脸上贴金,但最终也因民国初年紫禁城小朝廷中的后宫矛盾而自杀身亡,是年为1921年(溥仪皇室在1924年离开紫禁城)。

假如历史后人承认古往统治者的“提倡”最具社会典型性,也最具社会代表性,那么,这种提倡和史实真相,则完全是南辕北辙(历史上皇室和豪门内部相残事例不胜枚举)。也许亲和孝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品质,而它只成为了封建皇朝“治天下”的一贴迷幻剂,他们不惜杜撰出经不起推敲、灭绝人性的所谓“孝经”(可悲的是,当今这一思潮还在泛滥)。封建时代的统治者,缘于人类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其手段很不高明,只能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也是最落后的。

亲情是一种痛,这也许就是那个提倡“亲情”的封建时代的一曲千年悲歌;帝王家的这种“亲情”(豪门恩怨),不能否认它只是中国古往历史真相的一个缩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政府“停摆”
后一篇:人的自我行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