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国与见识

(2013-11-18 07:11: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那个常常被近代史学者引用的普世观一词,最近出现在了某些官方媒体上,个别人甚至认为,要把中国观变成普世观。那么,什么叫普世观呢?近代以来的人类思想发展史说明,世界由人类组成,因此普世观也可以称为普人类观;中国有一句古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但凡是人所共有的心理活动,也可称为普世观。

据《史记》记载,汉朝初期在中国南部山区有一个叫夜郎的国家,当汉朝大军前锋越来越近的时候,夜郎国王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汉与夜郎孰为大?这是中国成语夜郎自大的出典。历史学者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夜郎国何时在中国版图上消失,史无明确记载。假如现代中国人非得考古发掘出一个夜郎国,以还原其历史悠久的民俗民风,也只能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其实,夜郎国王问的,是那么一句大实话;反映出的,却是一种见识。一个自认为古老悠久、民风淳朴的夜郎国,离开了对外见识,是谈不上的(缘于交通工具的局限)。

是一种普世心理。中原大国汉朝自后传承的,便是一种大国心理。中国封建皇朝传承到清朝末期,时代名臣曾国藩为中国古往历史作了旁注,他说:自古称国富者以地大为富,兵强者以人众为强,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成为了自古“家天下”中国历史悠久的富强观。历史上夜郎国存留的见识(不足)一词早已随夜郎国的消失而消失了。

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史料清楚记载,道光皇帝向当时驻唯一通商口岸广州的两广总督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英国在哪里?它有多大?是否与俄国接壤?二十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失败,清末史料《筹办夷务始末》记录了清朝官方档案: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熟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又过了二十年,清廷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在花十年写成的《日本国志》中说:“余观日本士夫能谈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以自封,于外事不屑措”,中国古往“史家旧习尊己侮人,索虏岛夷互相嘲骂”。他认为“不出户庭而论天下事则浮,坐云雾而观人之国则暗”。这同样反映出了一个见识问题。清末历史记载了中国人对外见识觉醒的一段悲剧、悲壮过程。缘于清末统治者主导的惯性和惰性作用,见识两字只完成了半拉子工程,有见而无识。这个半拉子工程,是否仍在对今日的中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谓大国可办大事?

由于近代西方对清末中国的入侵,中国批斥崇洋媚外者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么与之相照映的,则有另一幅画面:有人向清廷报告:外国人是异种,他们缺一只胳膊,还缺一只眼,中枢亲贵哈哈大笑说:听着舒服。有人向清廷报告:外国人和我们长得一样,中枢亲贵怒目:拉出去杖毙——在中国从近古、近代“天下”时代进入现代地球时代以后,这种对外心态,在浮于社会表象的当今中国,不得不说,依然存在(这种意气用事的观念没有得到客观合理的引导)。

上个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就一句子达成了共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至今的世界仍是丛林法则,这要求中国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和世界、中国人和全球人类的关系,而非立足于中国,低头埋首捧出的,却是一本古老中国的典章。如若如此,这本典章,也只能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曾经的一页。

自清末近代开始,欧美各国对中国历史及现状大有研究,而中国却缺乏同等的对外研究。笔者以为,为增加对外了解,应该进行欧美历史、人文知识及社会现状的普及教育。上世纪以来,虽然已有很多专业人士在从事这一事情,但不普及、不大众化便远不够——认识世界和研究外国的重要性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的共识,也是中国文化“知己知彼”的主旨所在。中国百年近代史便是歌颂无数“见识”者即“睁眼看世界”的一部史书。有当代学者指出:从清末学者魏源《海国图志》(而非“皇谕”)开始,便有了“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这是近代以来但凡中国人的共识,它无可辩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