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先人留下的那个泪点
(2013-11-01 06:50: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人类任何一种感情都不会是空泛的。一个人感情所寄托的家,决不指有居室的房屋,而是指由人组成的家庭。离开了人的家,决不是一个家,而只是房屋。祖国同样如此。记得上世纪初期中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先生说过:每当我想起我的祖国,我的眼里便充满了热泪。这个祖国,便是生活着无数同胞的这个中国。现代观告诉我们,离开了其中人民的概念,爱国一词无从谈起——和“家”一样。
在一百年前清末的史料中,存录着当时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对那些中国仆人的这样一些评述:
“记得我们公使馆有一个房间的墙纸被弄脏了,我就问有没有同样的墙纸,仆人们看了看,照例说:‘没有,但我们可以做。’他们请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对那堵墙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研究。一两天后,我收到一打两尺见方的墙纸,上面的花纹和色彩与原来的墙纸完全一样。”
“这些中国人做事情似乎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起初,我总是想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做,但现在我觉得只要告诉他们我想要什么,就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帮我达成心愿,因为他们很少令我失望。”
“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应该使这个国家的人们明白靠这样的食物不可能使身体强壮,靠这样的衣裳也不可能保持身体健康,几年之后这些人的身体就会累垮。但是他们现在依然强壮,卖力地干活,快乐地生活着。”
“这些仆人从不逾越自己的职责范围。”
“在中国我开始理解《圣经》中那些隐晦难解的意思,因为在这个国度里,很多习俗是从《圣经》产生的那个时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
“我曾问过一家大银行为什么要雇中国人担任重要职务,对方告诉我‘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中国人诚实;二是中国人冷静;三是中国人做事精准,不含糊。他们不声不响,做出来的事却会让你惊叹不已’。”(引自《北京信札》萨拉.康格著)
我们的先人不缺乏聪明、才能、干练和智慧,但他们只处于被人使唤的下等地位,而且“卖力地干活,快乐地生活着”。读到这里,笔者不仅想起了前人郁达夫先生的那句话,为我们的先人被奴役又“快乐地生活着”而触动了那个泪点,——但凡人类,不可能没有平等、被尊重的愿望,只是因为他们还在被人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