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的“廉”

(2013-10-28 06:44: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文化有“中庸之道”之说,中庸意指不极端、取中间。但中国纵向社会的文化舆论,恰恰正毫无中庸可言。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清末名人曾国藩曾被作为“反动阶级代表”批倒批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史人物曾国藩又榜样式地被吹捧上天,颂扬曾国藩的各种著作书籍纷纷出现在全国各地众多书店中(清末歌颂曾国藩的翻版)。假如非得用中庸之说,那只能是,中国史学界采取了无为、搁置和暧昧的态度(可能还为后一种舆论推波助澜)。它搞浑了社会人们的思想,在认知观上得到了颠覆和从头再来的结局。

曾国藩是一个儒理学大师,是封建“天下”时代中国最后一个古旧文化的旗手,这点在中国史学界几无异议。作为一代儒臣,“廉”是曾国藩追求和自律的终极目标。曾国藩廉吗?和同时代众多被时人和后人诟病的贪官相比(制度性腐败的无数官员如曾国荃、李鸿章等等),曾国藩算是廉了。但从清末史料中,后人会看到那种“廉”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古旧“成王败寇”观决定了曾国藩的“成”,真正只始于攻克“天京”的最后一搏之后。当时关于太平天国“圣库”,“中外纷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曾国藩奏折)。清政府也发下谕令,命令曾国藩把所获金银财宝押解进京,以充军饷。但清末史料已经使“圣库”成为了一个永久的历史之谜,许多旁证史笔也只使它存在于似有似无之中。

从南京江宁城之头到湖南湘乡曾氏老家之尾,各地各人的史笔(俗称所谓“野史”)似乎证据链般记录了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圣库”的去处:江宁码头上,搬运财物的湘军士兵源源未断;长江之中,数百成千条船只驶向上游;湘江之中,长长的船队向码头驶来。有学者指出,即使在今日的湖南当地民间,仍然流传着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曾家兄弟把南京城搬到了家乡。更有史笔称:“江宁财货,尽入军中”。

中国传统社会思维存在着“指着和尚骂贼秃”的文化现象。因“成则为王”观念,人们无法指责湘军主帅,只能退而求其次“隔壁打水缸”地指责曾国荃,而期望把曾国藩的“廉”作为所有官员学习的榜样(认知水平只有那么高)。在史料中,贪官“老饕”的称号只能让曾国藩九弟一人承担了。

曾国藩是如何回应清廷关于“圣库”的追问的呢?一说攻击南京之时“不遑他顾,伪官伪贼,一炬成灰”;二说“臣则谓勇丁所得贼赃多寡不齐,按名勒缴,弱者刑求而不得,强者抗令而遁逃,所抵之饷无几,徒损政体而失士心。”(另要九弟曾国荃告病回乡)即一是被太平军烧了,二是被湘军士兵抢去了。从“失士心”一词中,后人还可以体会到曾国藩软中带硬的威胁味道。

从当时湘军官兵只知有将帅不知有清廷、还有部将劝曾国藩另立为王(众多史笔记载)的时代大背景中,后人是否会有这样的领悟:“圣库”只作为了湘军别有所图的军饷?当然,这一决定权只能在曾国藩的主意中。而就清廷来说,到底是“圣库”财宝重要还是政权重要?以不了了之,只能是清廷最终的选择。就传统封建政权来说,获利只是可抓可放的把柄;古代中国一直有“顺者昌逆者亡”的独尊训诫,“昌”便是利益之昌。这几乎可以印证自后曾国藩“为官谨慎”、“如履薄冰”那种对待清政府的态度。

晚年的曾国藩在家信中说:“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辅助之力”,“九舍弟手笔宽博,将我分内应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贪名,而偿我素愿,皆意想所不到”。

曾国荃得“贪名”,曾国藩获“素愿”,一暗一明,正面背面,很有“曾圣”所崇拜的古旧儒理学文化的特色。那瓣显得灰暗的绿叶衬托出了清末及至今还在流传的那么一支红花。曾国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是那个‘畸形’王朝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近代史学者董丛林语),这个断论较为贴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