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一百年的三次“出国潮”

(2013-09-26 06:33: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近代史学者李喜所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2003年出版)一书中,把20世纪初、五四前后和20世纪八十年代三个时期,称为近一百年来中国的三次出国留学潮阶段。在今后的展望一节中,他说:

近十几年的出国潮,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少青年出洋带有盲目性,为留学而留学,为出国而出国,出国就是一切。有些人不是出去学习,单纯为了赚钱,如果钱挣到了也还不错,有的钱也没有得到,苦头却吃了不少,又无脸回来见江东父老

假如李先生所言,指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出国现象(现今人们对这一时期记忆犹新。尚且还好,因为俗人有一句俗语:艰难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最近十数年来的出国状况也许更糟。有那么一部分大家(大小企业家、明星人物),花数百万元钱登上了外国门槛,办成了移民,但人仍在国内,继续赚着国内的钱(有人称他们为“中国人脸面的外国资本家”)。他们虽然出国,却仍处在西方的那些华人移民圈中,没有融入西方社会。这种人物就生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一个又一个相互衔接的朋友圈内。

就这种亲眼目睹的社会现象来说,它是否更糟呢?但历史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有时候,眼见的并非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往往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逐渐显露出来。

假如说前两次清末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出国留学潮中涌现了无数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时代人物,——凡今人报得出名字的那个时代的著名人物几乎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为中国进入近、现代文明社会输入了大量的活力,历史地看待,不能不说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那么,今日发生的仅为出国而出国、移民而移民更糟现象,后人相信,曾同样发生在前两次出国潮中。

据现有史料显示,如“德龄公主”、《晚清华洋录》(作者李士风祖籍广东,太祖父是林则徐的同科进士,曾祖父是林则徐禁烟助手)以及众多私家笔记,清末民初的乱象把很多“入教”的旧达官显贵驱离了中国(在清末,“华侨”在国内赚钱现象更不少),他们是世俗社会吸引眼球的一批人。后辈移民更糟于前辈这种“九斤老太”观正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缘于传统史述有只叙述好不叙述差的倾向(相反便是只叙述差不叙述好,传统学术观善于玩弄“肯定”、“否定”手法)。但是,史实不得不让人说,中国历史社会有纵向相似性和复制性的特点。

对于这一特点,李喜所先生有这么一句断论:“‘乱极则治、明极则暗,习惯了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的中国人往往用这样的哲理去解释历史和现象。这当然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悲剧,然而事实却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种物极必反的循环。这便是这种复制在纵向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实性。

  亲眼目睹历史叙述现实来看,它是产生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观念的文化土壤,那只是悲观主义者;但以透过现象得到沉淀的历史观去看,后代一定比前代强,那才是乐观主义者认为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