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夕“情人节”?

(2013-08-16 05:4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背景史评

古代中国的神话文化内含了古中国人对现实社会不存在的一种理想追求。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产生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载于《述异记》),既表达了古人(和现在人一样)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又描写了追求爱情的艰辛。在现实性的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一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观念或称人文习俗被延续了下来,古人的七夕只演化成为了乞巧节(穿针乞巧),是女儿成年教育的一种节日(纪念传说中的织女)。这一天,吃巧果的习俗流传至今。

姑且把中国最近数年出现的那种复古(厚古薄今)思潮认定为大讲传统文化。那么,在大讲传统文化的近数年,把七夕认作情人节,是否正是对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男女授受不亲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在一个具有所谓敬祖传统文化的国度中,是否也正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就商业行为来说,节日越多,商家越开心,现在中国既过着从西方传入的初春情人节,又过上了中国自己粗制滥造的酷暑情人节,商家眉开眼笑。其实,即使如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讲求以农为本的农耕中国,商业流通的促销活动早已存在于民间。现在中国农村依旧存在的某些迷信习俗(否则不吉利):一年之中,某天娘舅必须为外甥买书包等、某天伯伯必须为侄女买衣服等、某天晚辈必须买东西孝敬旁支长辈等等诸如此类,便是中国古代风俗或说流通促销的一种残留。

也许,在大讲传统文化的这些年,难免夹杂了一些对西方文化的抵制因素。这同样是清朝末年封建农耕时代传统文化的一种残留,它叫做:中国人不该过西方节日,应该过自己的节日。这种声音时或作为某些所谓“民族主义“的舆论出现过。于是,古旧神话文化中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的凄凉之日,便被很是浪漫地渲染成为了一个情人节日。殊不知,这种夹杂着对中国古人亵渎的复古思潮,正是自身崇洋媚外(牵强附会弄个情人节)的一种不自觉流露。

古代中国的神话被演绎成女儿节,是文化使然;西方流传已久的情人节,也是文化使然:历史长久以来,西方人注重个体人性自由和男女平等的那种传统文化,这是它演变成情人节的必由之路;而在“灭人欲“的古中国则是难于想象的!中国近年来大讲传统文化思潮中出现的七夕情人节,只是割裂了那种必由之路的一步到位,它的结果一定是不伦不类的。

其实,中西文化融合之初的清末中国,先人们早已有了定论或说预见:它和中国现实社会的诸多现象一样,仅仅学到了一些皮毛徒袭西学之皮毛矣)。

据二千三百年前春秋战国(持续了五百年)那个诸子百家农耕文明时代史料记载,中国古人一直是向往爱情自由的(是人类历史永恒题材)。女子对男子说: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男子对女子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