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新民”的因和果

(2013-07-22 05:51: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凡了解一点清末戊戌变法史的今人都会知道,梁启超是当时“变局”社会追求改造中国、移风易俗的积极倡导者,那是一个由封建统治者唯一舆论主导、深受千年纲常名教、伦理道德洗脑、因而具有封建惰性痼习的社会。梁启超以民权反对君权,在一个“民”字上充分展现了他唤千年中国沉睡之旧梦和气势恢宏的才智(中国“醒狮”一词便首次出现在清末社会)。他“名为保皇,实则革命”,为革命一词充实进了一个新时代所具有的新概念:革命是一种由社会积极力量主动参与的机体性新陈代谢。从他参与戊戌变法,到参与民国初年的党派政治构建,到他退出军阀政府,历史可以这么定论:梁启超一生追求民权的主张从未改变(由于认知落后而又有政治倾向性,康有为曾错误地认为梁启超“流质易变”)。这是一个社会土壤性生成的、最终由军阀强权扼制而遭遇挫折的全过程。

20世纪初的清末中国,具有三股主要势力:传统的“忠君”专制皇权势力,流亡海外的保皇势力(光绪还没死),以及主张推翻清朝帝制的革命势力。由于内外逼迫(外即长期以来的西方殖民及中国领土上爆发“日俄战争”),专制皇权势力正在分化,形成了官绅“君主立宪派”;在光绪1908年死后,海外保皇势力同样产生分化,部分融入“君主立宪派”,部分融入革命势力;从同盟会后来分裂来看,革命势力也发生了分化。这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互为交叉的正常社会现象。作为旧有保皇势力成员的梁启超,其实正是诉求立宪“官权”反对“专制君权”、而“实则革命”的思想者。这是一种相兼相容而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传统的皇朝理论上说,在中国古旧社会,君临天下,官绅民都是君下的奴仆。梁启超无论主张“立宪”的官权(议会式),还是启蒙式的民权,都只具有一种相同的时代概念。

从清末史料来看,“开民智”是以上多种势力的共同话题,但由于立场及看待同一时势角度的不同,实施的手段则大相径庭。梁启超(包括严复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新民说”,主张先在固有社会旧土壤中培养具有全新观念的人民,“新民”可以改造社会、改造民风、甚至改造政府机构的构建理念。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理念。西方学者曾说过,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而有什么样的政府,便有什么样的人民,两者具有一种社会相生相养的关系。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却成为了千年话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此,当时由革命思想主控的《浙江潮》第八、第九期连载了《近时两大学说之评论》,批评了“新民说”,认为“有倒果为因之弊”。后人相信,清末中国人对“因”和“果”、“鸡”和“蛋”之说,早有了睿智的回答;而对官绅“君主立宪”主张,则直接说为“所谓隔靴搔痒者也”。

清末民初一段历史说明,社会的相生相养性、文明和暴力的各自相生相养性,已经成为了历史社会发展的确论(循环史);而对于因和果的关系,20世纪中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则确信:政治制度是一切社会现象之源,它是一个塑造器(“一个民族最主要的创造是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