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圆”论

(2013-07-17 05:50: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倡修身养性,它突出了个体人对平稳、端庄、独慎、专一这些个性上和言行上的追求。漫长中国历史社会长期的渲染,使得即使时至今日的不少人们也深信,人应该只具一种个性表现,人的多重性格、多重表现,只倾向成为了贬义。因此,历史长期以来的中国人,在人到中年以后,都会(代代如此)轮回地感叹,个性的棱角已经被磨平了。

假如这只是人的某一种认知,那么可以说,它不存在社会性的对与错、是与非,因为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去追求个人修养的性格。与这种观念成为相辅相成的是,中国传统人文观常常鄙视人所表现出来的八面玲珑和圆滑,当然包括那些所谓的性格多重性。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提倡的对人个性的单一性认知,是否具有现代世界所提倡的科学性呢?

现代知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纯自然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自身体积的最大化:圆的形态。晨曦中草叶上的一滴水珠,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弹,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宇宙中万千星球,等等。那么,联系到人的个性的多重表现和圆滑、圆通,其实它正是人的个性张力最自然的表现。这也是现实社会那些八面玲珑、人前人话鬼前鬼话、抱着人家孩子说孩子长命百岁的人活得滋润或人生有成的原因。撇开人为定义的褒贬,成语“沐猴而冠”便揭示了人所具有的行为和性格的多重性。

就人的个性而言,人们常说的外圆内方、内圆外方,无不具有对性格最大张力的圆的一种追求;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现代人们提倡的有抱负、有作为、要体现人生价值,也无不是这种达到人个性最大张力的表达。

假如“圆”是人类对社会和环境的一种不自觉追求,那么“圆”后面的那个“滑”和“通”字,则是人主观加上去的对这种个性表现的社会性认定。其实,就个性反映出来的“圆”,是人人都喜欢的东西,但历史社会所定义的,却使得这种主体的圆,成为了客体的圆,即人人都喜欢“圆顺”者的说好话,甚至拍马溜须,——它已经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只成为了那个受体者的感觉,即依附性。这是历史学者常说的千年封建中国社会由唯我权力主导的、不识(客体)人为何物的社会蒙昧性反映。正因为这种主体和受体畸变的矛盾,中国传统儒学人文观提倡的独慎、专一的个性,在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只成为了个性太方正、棱角太多的贬义,它同样反映了这种矛盾。

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应该具有个性变化的最大张力,它并非所谓的性格“分裂”;相反,追求个性专一倒不失为自闭症的相同表现。前提是,只要个性的最大张力不危害到他人,这是圆的基本要素。

但是,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会对那种个性张力圆滑、圆通充满了贬斥之词,缘于它已经成为了圆的变态,它如水银(之圆)泻地,无孔不入,只具有了对权力的谄媚形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