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的“滋味”
(2013-05-31 05:54: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古旧中国是一个讲求实效的传统国度,不要把理论说得天花乱坠,有了实效,才是真本事。所谓古中国只“立言”不“立说”的指导性片言只语,也是实效在文字上的一种表达方式(现代叫“语录”,古代叫“论语”)。中国古代的“政教合一”体制,便是实效的体现。文化与权力相结合,才会产生实效,通俗一点就是让实施者即权力者得到实惠。没有实效便是纸上谈兵,是空谈或说误国。
清末李鸿章以洋务枢臣之名闻名于近代史,而他兴办洋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他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第三年即1872年便创办了有名的轮船招商局。如果探究一下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心思源点,难说与他10年前直接体验到洋轮的快速和舒适不无关系(李鸿章可谓清末省级官员乘洋轮之第一人,而在大约距此20年之后,出使大臣曾纪泽乘坐洋人轮船仍遭到守旧官僚谩骂)。
1862年3月,李鸿章率淮军七千人分乘六艘洋轮(由上海士绅向英国领事雇佣)从长江中游安庆出发,通过了长江边上被太平军占领的南京城,驶抵上海(与湘军合围太平天国)。这便是清末有名的淮军进兵上海的一次历史事件。这一次旅途,让李鸿章亲身体验了路途耗时之短、洋轮技术之先进。轮船军用的同时,能否民用呢?当时,英国的太古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都从事了中国的民用航运业,因速度和舒适度胜过中国人力木制帆船,他们在中国狠赚了一大笔钱。假如以前只是传闻,那么,李鸿章此次亲口尝了梨子的滋味,他确实知道这是“甜”的。
清末铁路建设曾出现了一个“马拉火车”的历史笑话。当时,由蒸汽发动的洋轮已经引进了中国,但这种洋轮需要燃煤作为动力。直隶总督李鸿章终于在天津开平发现了煤矿。煤是开采出来了,但必须有便利的运输方式才能把煤运送出去。为此,李鸿章奏请朝廷同意铺设一条运煤铁路。这便是中国大陆上的第一条铁路“芦汉铁路”。这一奏章一经传开,便遭致了官僚士绅阶层的强烈反对,理由是,铺设铁轨需要穿村过庄,会扰乱地气,尤其那火车隆隆轰鸣声会惊动了沿途众多的民间祖坟,使炎黄祖先们在地下不得安宁,何况其中一段铁轨需要通过皇陵附近,更是影响皇气昌隆延续的大是大非问题。最终,慈禧太后发下懿旨:马拉火车。如果马拉火车作为一种开业仪式也许还说得过去,但作为常规则无疑是一次一口水呛死活人的事件了。于是,直隶总督李鸿章想到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他也要让慈禧太后亲口尝尝这“梨子”的滋味,“他在皇宫和镜清斋(注:现在的北海公园)之间建了一条小铁路,让西太后坐着去玩玩儿,西太后一坐,感觉还可以。于是开平矿务局可以用火车了”(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没有实惠,再多的论据、论点、论述也只是口沫四溅(清末龚自珍称之为“纸上苍生”),就像同期第一个出任驻外大使、把看世界观后感传回中国的郭嵩焘那样,反落得汉奸的骂名。而有了实惠便可以人为地拔高到利国利民的境界(没有社会客观性而只有人治主观性)。清廷倡导的洋务运动,便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得到了实惠而展开起来的。有史学者说,假如没有太平天国造反,清朝中国因没有引进洋务和提升军力,它对外的抵抗也许会更烈更惨。这与诸多史评如“太平天国缔造了湘军、成就了曾左李的功业”是一种相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