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人”没有膝盖
(2013-05-30 06:21: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在封建皇朝时代,中国不存在人类学,却有着深奥无比、雾里看花的“社会学”。在这种“社会学”中,个人必须服从社会;而这个社会,无疑由皇权及环绕皇权的权力者(封建传统社会四民之首的“士”)体系所规范(由于这种规范性,它成为现在很多学者所说的“儒学影响无所不在”的历史现象)。在那个被规范的社会体系中,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宗法人情、道德政治关系学构成了这种“社会学”的主旨。它就像农耕社会的人必须依附于土地一样,个人也必须依附于社会,这是那个封建皇朝时代的认知“真理”。这是一种脱离“人”而只具“权力”的社会学(权力崇拜被现代社会称为“恶的崇拜”)。
正因为如此,那个社会的人是可以被圣化或妖魔化的,这几乎就是那个蒙昧时代的史实(皇朝宫廷档案)反映。在那种社会学中,被统治者(“士农工商”中的后三者)、边缘少数民族都是妖魔化的对象。且不论“妖人”、“刁民”常常出现在官方档案中(不能否认,由于社会相生相养性,刁民和刁官共存,就像“清官”和“良民”共存一样),据清朝史笔记载,清朝官方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一直把西方人妖魔化为“犬羊之性”,而贬低性的“夷”字改称“洋”字(大洋之外),竟被西方入侵者作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的谈判条款。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夷务”成为了“洋务”,上海老城郊外“夷场”之说成为了“十里洋场”之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当时清朝官绅社会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有关“夷人”神话传说:西夷是“异类”(“夷”指东面的野蛮人,却和“西”连在一起,确是一种骂人口不择言的现象),他们的腿是直的,没有膝盖,不能下跪(此说反把“下跪”美化成了人种优越。康有为就大言不惭说:膝盖就是用来下跪的)。此一传说曾影响了初去广州禁烟的林则徐,即上奏所言夷人“一仆不能起”。此说也一度成为了西方人不善陆战、放“夷”上岸然后搏杀的清廷对外军事策略。
有关西方人没有膝盖的传说颇具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中英鸦片战争半个世纪之前,即1793年,清朝史笔记载了英国马戛尔尼商贸使团第一次来华访问的历史事件。那次,清朝官方再一次掀起了像之前康熙朝一样的与西方人的“礼仪之争”:关于“朝贡”“夷人”必须以“三跪九叩”礼仪跪拜“天下共主”乾隆皇帝的礼俗。据众多历史学者考证,最终,乾隆皇帝“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明礼仪,唱个大喏就算了”(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有关西方人“没有膝盖”不能下跪的说法自上而下地传开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后人可以确信,马戛尔尼使团共八百多人能够进入承德避暑山庄见到乾隆皇帝,是经过了众多清廷官僚的层层接待的。这批清朝官僚亲眼目睹了那些西方人,他们不会没有看见“夷人”两腿走路同样可以弯曲的事实(包括一口通商广州的普通百姓),但天朝传统观念这种大势,使得难免的曲笔走向了曲解,并成为了清朝后人的历史误读。毕竟,在天朝这个社会中,能够亲眼目睹“夷人”的人,少之又少。
清朝官僚史笔同样明确记载:西方人是患有“白化病”的一种异类(这种病古代就有)。也许,由于不识人类学,那个时代的官僚阶层认为,基于“神人合一”,上天特别眷顾“中央之国”,只有天朝人才能被称为“人”,而“夷人”则是上天胡搞弄出的“异类”和“犬羊”(与皇朝“牧民”观念倒是一致的)。清廷官僚们把西方人称为“夷酋”,即酋长制部落的原始人。这是“之前中国人不以平等待西方人,而之后西方人不以平等待中国人”(历史学家郭廷以语)的相同表述,也是封建皇朝(有关人类社会认知)循环史论的相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