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背景史评 |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文举和武举两种。现在人们常常议论的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被废止,通常只指文举。它于1905年9月由清政府认定,在第二年即1906年正式彻底废除,由新式学堂考试替代。而武举则于稍前的1901年8月由西逃西安“巡幸”清政府宣布废止了。假如有现在人为清末废除文举考试而叫屈,那么,他们是否也应该为废止武举考试而叫屈呢?
仔细看一看之前农耕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历史社会,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社会对“武举状元”是十分推崇的。譬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便是一个武举状元;一部隋唐英雄传,更是对武举状元们的一曲曲赞歌。但是,当中国历史从冷兵器社会进入清末“洋务”而转为热兵器时代的时候,中国史笔开始出现对“武状元”的贬斥之词了。“问题是武科考试选拔将官,默写武经,那真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即使如此,那些考生又有几个是自己所知所写,大率皆系为他人代笔”(引自马勇《晚清二十年》)。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追求文武双全的传统国度,历史上的中国人是讲求“文武兼备”的,片面指责武举状元只具四肢发达“纸上谈兵”也是以偏盖全的;假如说武举状元有“代笔”现象,那么,这种现象不也屡禁不止地出现在讲求“宗法”、“人情”的历朝历代文举考试中?且不论“裙带”、“门第”关系,古人科举考试的作弊也是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的。
与这种文武科举曲直褒贬之笔相映成趣的是,19世纪中期清末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很多史述都说,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不是中国人不如西方人,而是“器不如人”。确实,由数千年中国“文武科举”这种辉煌“抡才”制度支点起来的中国人,怎么可能输给任何一个“蛮夷”呢?就像之前历史传统文化对文武双全的“武举状元”的赞美一样,它很有历史性的说服力。但是,19世纪末一场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后,近代史述称,或者说,清政府整个官僚体系认识到:中国不是武器不如人,而是人(军队)不如人(之后便出现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
假如说传统文化从之前千年对“武举状元”的褒赞循入了清末近代的贬责,那么,清末半个多世纪中出现的对文举的始终不渝到彻底否定,两者就是在同一种褒贬循环文化轨迹中。历史性地拷问,它是否就始终指责错了对象?即既不在中国先辈的“器”上,也不在中国先辈的“人”上,而只在这两者附属性的“工具”性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