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钓鱼岛前后

(2013-05-15 11:25: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论

现在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今日的钓鱼岛事件与清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有一种关联性(来源于网络视频专家座谈)。确实,就历史事件的表象来看,不能否认两者有一定的前后延续性。但是,仔细想想,今日的中国人,还是清末的中国人吗?今日的中国政府,还是清末的满清政府吗?从这一角度上去考虑这个问题,便可以看出这种观点的似是而非性。

一百多年来,中国进步和发展了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笔者就不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这种进步或说变化了。这种“延续性”观点之所以能获得不少的社会认同,从深层次来说,正反映出了部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人(包括自身)的疑虑和对“政府”的疑虑。

中国历史社会数千年来,由于封建皇朝的不断更替与循环往复,无数中国先人和近代以来中外人士都留下了这样的评注:一部相同历史的重复,陈陈相因;自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明产生以来,中国古旧文化只是一部“啃老族”的人物列传,——这种声音的一再响起,不会不存在着它客观的历史道理。

正因为如此,审视那个文明基点以来的那段蒙昧历史的不足,而非沉浸于那段虚设“天下”的辉煌中;用站在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前人肩膀上而非循着前人老路的观点,去看待近代以来的世界,才是中国后人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历史责任。否则,假如仍用皇朝道统看待“天下”的目光去看待现在的世界,就难免为自己背上沉重而悲怆的包袱。也许,这也是一部分人产生两个时代前后事件“延续性”而没有被明示的心理因素。透彻地说,它并非良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