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侧景两则

(2013-04-07 11:28: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背景史评

中国近古历史或可以说,元朝(1271——13681276年攻灭南宋,)初期蒙古铁骑兵西征,把东方世界的中国文明景象带给了欧洲。英国历史也说明,早在都铎王朝时代(1485——1603),英国人就对远东中国有了向往。欧洲人马可波罗进入元朝地界,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明朝(1368——1644)推翻元朝加固明长城以后,北方的丝绸之路断绝,明朝政府曾制造大型“宝船”(长 151.18米,宽61.6米,可容千人)七下西洋(实际是南洋和印度洋),探索海上贸易的丝绸之路(元朝时代的欧洲情况也延续性地吸引了明朝政府)。由于主、客观种种条件限制,七下西洋同期和之后,明政府竟下令中国沿海不得制造大型轮船出洋,谓“片板不许下海”(只明朝政府官方贸易而严禁民间贸易)。自此,中国造船业只能制造适宜国内江河湖汊使用的小型船舶了(皇朝政府和民间造船业相互影响,一起萎靡)。

很多历史学者揭示,明皇朝采用了宋儒理学(元初蒙元政府为招抚汉族士绅而晋封孔子为“大圣至成文宣王”,就统治学术而言,明朝统治者实际上继承了宋、元成制)中的排外和专内政策。适宜农耕文明国情的中国(虽有广阔海岸线并面临世界最大洋),由于断绝了大型远洋轮船这一工具,再也没有探索海洋文明的能力了。自后数百年,中国造船技术文明只有失传而再无进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西方大型舰船出现在中国东南洋面上,给于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只是望洋兴叹了。

鸦片战争以后,广东巡抚黄恩彤认识到:英国“欲通商必谋航海,欲航海必资坚固大船,而货船须有兵船以护之。……所用制造之精,金木之利,驾驶之灵,炮火之猛,传之非一代,习之非一人,成之非一时一事其由来甚渐,而致力亦难乎其难”。中国自明代海禁以来,已耽误了数百年之久。历史地看待,海禁之在明政府而言,不排除有其时代性的(主观)必然道理,但这种所谓的道理,贻害无穷。

很多历史学者提到,早在欧洲从中世纪进入近代(即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欧洲的伏尔泰、魁奈、亚当斯密等人就曾赞美过世界东方的中国文明(当时中国不识世界,只识天圆地方的“天下”)。伏尔泰以抨击法国旧制度而著名,其思想对后来的法国革命爆发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亚当斯密虽称中国为世界最富国家(实为官僚政府富有),但仍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问题。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军仍看到了一百年前亚当斯密书中所描写的中国民间的贫穷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富有”和“中国中心论”都被欧洲人提出过,这种高评他人、批评自身的思想,是否值得中国学习而非反其道呢?

那种欧洲人说辞,不排除其有借外说内的倾向;即使正面理解,也只能说,欧洲人有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明末清初中西交流史说明,虽然其后的历史性说法是,初期的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但就当时而言,利玛窦等第一批传教士也无不具有因地制宜、学习和“向化”的行为的。这导致了载于史册的罗马教廷内部(关于如何用宗教开拓世界)教会派别的分裂,也导致了清朝“开明”康熙皇帝晚年的禁教。国与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一样,从文斗开始到武斗收尾,既是一种历史常态,也是一种“人性”表现。西方宗教虽然不排除有人类共性的封建中世纪式的愚昧部分,但它却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天文、地理、科学技术“制艺”等全新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相反,中国则有“君子不器”观),而这一切,都被清朝官僚政府视为“邪说”而加以严禁传播。自后,清朝中国只把西方学说视为“异端”和把西方贸易视为“贪利”,就像它对待天朝内部“商为末等”一样。

自清初中西文斗(康熙朝延续数十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开始,到武斗即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走过了一百多年,而一百多年的社会变迁,使清朝中国早已忘记了文斗的根本源头,也早已忘记了年轻时代的康熙皇帝就是那么一个虚心学习西方文化的“明君”,康熙皇帝在历史社会的变迁中只成为了一个政治嗅觉灵敏而非开明学习的历史人物了(就像徐寿笔下到罗贯中笔下的东汉末期曹操形象一样,发生了后人所需要的转变)。中国历史只以它另一个面呈现在清朝后人的面前:西方人为“异”为“邪”,西方人为“贪”为“悍”了(妖魔化了)。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略军统帅璞鼎查为道光皇帝六十寿辰送去了贺信,道光朱批:“朕气忿愧恨之不暇,何心在此”。18469月,英国宁波领事罗伯聘病故,浙江巡抚梁常宝奏报清廷:马儒翰(1843年病死于香港)和罗伯聘来中国最久(事实非此二人),最“诈谲”,“今天夺其魄,接踵而亡”,道光朱批:“天也,非人力”。18481127日,一只英国兵船在福州海口触礁沉没,地方官僚感觉大快人心,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奏报:“愧未将全船击碎,致丑类悉数淹没,犹属憾事”,道光朱批:“虽未足大快人心,其败象可知矣。卿其处处留心,固我疆圉,以待其败坏可也。”

由于英国的侵略行径,道光皇帝得出了东方式天道善恶报应的宿命观点。只能说,这既是一个弱者式的、又是一个泼妇式的思维逻辑了。

小结:一种不能正视自身、看不到本质的历史社会认知,最终只能向着有利于他人的方向发展,而使自己陷于泥潭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