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岛的变迁

(2013-01-23 11:2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历史古往封建皇朝传统政府,由于立足于陆地性农耕文明,它与沿海诸岛如台湾(古代有“夷州”、“小澎湖”诸称谓)等的关系,远非如陆地相连的周边“朝贡”属国如朝鲜、越南、缅甸等诸国来得密切。皇朝政府采取了“守在四夷”、设官自治的对外策略,即视其为万方来仪前来朝贡的势力范围之内;而由于客观科技生产力不足,海峡阻隔,海岛领域并未真正进入皇朝政府的视线之内。海岛只成为中国大陆历朝历代沿海人民谋生迁徙、或逃犯流亡之地(史料记载,充军也只在边夷之地)。台湾历史学家连横(1878——1936)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由中国沿海漳泉人所命名,为渡海开拓者艰辛和含冤之意,而“埋冤”正和闽南话“台湾”同音。

可以说,中国沿海岛屿的兴盛史,记录了中国自古人民一段漫长的迁徙历史。中国封建皇朝政府对台岛管辖时断时续。逃离大陆皇朝政府的侵扰,远离逐鹿中原的历朝内战,谋取一方和平乐土,是沿海边民迁往台湾诸岛的主旨。

台湾进入封建皇朝政府视线,只在近古的明末清初之际。台湾另一位后辈历史学家郭廷以(1904——1975)说:“首先叩中国之门的葡萄牙人,当时是否到达过台湾,虽不敢断言,而首先介绍‘美丽之岛’之名于欧人的,则确为这个‘佛郎机’人”(对西班牙、法兰西人等的统称,荷人则称红夷),“当时名义上明廷虽不曾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树立起统治权,实际上则人民已建立了经济基础,成为台岛的真正主人”(郭廷以《中国近代的变局》)。它和有清一朝山西、陕西民间谋生“走西口”(目的地是蒙俄边境的恰克图,其地相当于当时东南沿海贸易口岸广州)、为(内)蒙古带去中原文化一样,起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民国初年内蒙古回归中国,不能不说是之前历代人民的迁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远夷“叩门”惊动了岛民而由边民这根末梢神经传输给了皇朝政府。即便如此,清初顺治、康熙政府在明朝遗臣郑成功占领台湾以后,采取的策略是强令沿海居民内迁百里,断绝大陆沿海对岛民的接济,“禁海”以封锁孤岛台湾(有学者说,这正促成了郑氏在台湾发展对外贸易)。清廷皇朝还没有主权概念,而仍只具有势力范围的传统概念(康熙朝打败郑氏势力以后在台湾设立总兵)。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政官员只在近代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闽浙总督沈葆桢兼署台湾行政(实行“开山抚番”,同时因人口不足开禁了内地人渡海充填台湾的策略,之前禁渡)。而此时清廷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对日本使者所说的关于台湾“生藩”和“熟藩”之语,无意中正自白了封建皇朝设官自治“守在四夷”的传统观念(官吏为“熟”,平民为“生”)。一个“藩”字,是封建政府对国家和人民领土的误读,它真实表达了当时台湾在清廷官僚眼里的附属地位,被日本抓住话柄,成为日本屡次抢夺台湾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台湾在《马关条约》之后的失去,是长久以来封建官僚落后的认知观所导致,是他(们)从传统封建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时期只知有天朝“天下”及“朝贡制”不知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口不择言。

清政府正式把台湾岛划入大清中国的行政省,只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海疆危机日益严重的1886年(清廷追认是在1888年),“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首任巡抚为淮军名将刘铭传。其时离台湾被日本侵占只在数年之间了(1895年台湾在行将被日本侵吞之际,意在抵抗日本的台湾民主国成立,巡抚唐景崧任总统,为时仅数月)。

郭廷以说:“中国历史的剧变,为中英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台湾之不得安宁感受威胁,亦肇始于此时。……此次抗战胜利,结果中国解除了百年来的压迫凌辱,台湾亦随之解放光复。这足证国际关系影响台湾之深而且巨,尤可知台湾与中国关系之密而且切”(同上书)。

中国古代沿海边民远离纷扰不息的大陆而谋求进入“世外桃源”,而近代以来,这里正成为了中外纷扰的前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定胜天”
后一篇:台湾两任巡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