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务维新派“富强”论

(2012-12-07 06:45: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与西方君王的信函中都表达过“天朝无所不有”的观点,也即中国很富有。历代皇帝,直至爆发鸦片战争的道光朝,仍把中国对外的通商视作对外夷的“赐恩”(对外商经营有如此观念,对内也是如此观念,这是一体思维)。富有观念几乎是传统官僚的共识。至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廷提出了“自强运动”。“自强”一词,只说明清皇朝统治者的目光只在(武力的)“强”与“弱”的视点上,而非“富”和“贫”的视点上,它没有改变中国“富有”观。很多史述著作也强调:中国积弱。

19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十多年洋务运动以后,一批洋务维新派(也称早期改良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提出了“求强以致富为先”、“民富而国强”、“富则未有不强者”的观点。这些睁眼看世界的洋务维新派的言论,一者推翻了百多年来统治者的“中国富有”论,二者是否可以说明,他们的目光已不再停留在官僚统治者(官绅富有)界面,而是移向了中国社会广大普通民众的界面?确实,说“中国富有”,只是传统统治阶层的“自视”而已,无论时人史笔、后人史述,还是乾嘉两朝英国两次贸易访问团成员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记述,都有对中国贫穷的深刻揭示。这是否可以说明,“富有”与否,只是视角而已?洋务维新派的“求富”观,已经触及和包含了广大的底层社会。

郑观应说:“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振工商”,而欲振工商,必先去除封建官督;而欲去除官督,必先“变法”(早期洋务维新派提出:官督是“以仇民之计为误国之谋,以假公之名为济私之实”)。这既是一种理论推断,也是清末70年代洋务维新至90年代维新变法的一条社会变迁脉络。那些早期洋务维新派,大都是后期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但是,由于“变法”触动封建统治的根本,戊戌变法遭致了失败。在根本难于撼动的前提下,一切推断便成为了不存在。这是20世纪初革命派激变和改良派渐变两种思潮产生的历史原因,——即打碎官制还是改良官制。在中国千年传承盛衰循环史观的强大惯性下,改朝换代成了当时不可遏止的大势所趋,即“一提排满,举国同声”。

换个角度看洋务维新派的“富强”论,假如在根本官制不变的前提下,“民富而国自强”,“富则未有不强者”,是否只是一种偏颇的观点呢?在“唯我”官制下,传统中国官绅阶层一体性的“富有”一直处于“运道”和“朝不保夕”之中。由此,中国传统中隐含了“藏富”的文化元素。从这个角度上说,把富和强划等号的观点,只能是“书生误国”之论,这也是千年传统学术走偏的历史常态。它几乎没有走出康乾皇帝“无所不有”而自视“天朝”的认知观。史实是,那个社会无法确立这样一种社会认知:富有是一种相生相养(贫穷也是如此),没有广泛的富有,个体的富有,也会朝不保夕的;个体纵然金银盘满碗满,也是一个贫穷者(清末时人就有这种论断)。简单说,他人富有,才能保障“我”富有;他人贫穷,“我”只能藏富。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而致“一穷二白”的无声自述。

正像遭受八国联军惨重打击后的“清末新政”谕令所不得不说的:“舍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天下安得富强?”以现代目光来看,“学”不是根本,中国传统朴素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内质变革才是富强之根本。这也是清末民初一段真实的历史过程,而非完全如史述所谓“西化”的过程。因为对西方物质的吸纳,早存在于有清一朝的二百多年间。只是可惜,受落后社会认知局限,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者只是前赴后继的一批利权斜视眼患者。

这是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在对“富有”和“变革”追求中存在着的两条清晰的变迁脉络。这条主线脉络时至今日可能仍处于“变局”的模糊认知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知识分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