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亚病夫”之谓

(2012-09-28 06:48: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近代史实的揭示,让人看到了某些历史叙述中的悲哀。“东亚病夫”这个称谓,曾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大多数民众认为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然而史实是,“东亚病夫”一词首先由甲午战败以后的清末官绅严复提出。

这位被视为“启蒙者”的清末大学者严复,第一次在其著作《原强》中说:“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耶?”显然,严复所指责的,是中国人“从事”不足的病态行为。但一经后人转述,“摘掉东亚病夫帽子”成了“增强体质”和“反帝”的口令。史述再配上清末人吸食泊来品鸦片的图片,清末“东亚病夫”的确实性和象征性便成了铁案。

史实说明,清末中国人并非个个是“鸦片鬼”,肢体发达、不食鸦片者大有人在。正像最近几年着力报道“冷漠”与“不救”事迹、宣称“全民道德大滑坡”以竖起所谓“道德”大旗一样,是一种以偏盖全的舆论作用而已。

固然,这种口令自有其积极作用,增强体质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东亚病夫”出典,并非在国民体质上而是在国民精神上。这种揭示是否会使我们曾经的豪情万丈黯然失色和走向了偏颇呢?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借一喻二”的传承习惯。清末国人自谓“东亚病夫”,是借“夫”之“病”喻指皇权治下当时人们精神层面的麻木、萎缩、愚昧,以及对专制权力的逆来顺受,和李鸿章自述“纸糊匠”的“得过且过”。这种不得不的“借”,是专制制度造成的“文化瓶颈”现象。

清末广为流传的“东亚病夫”一词,是国人借“病夫”喻“精神”;后人借清末“东亚病夫”,是喻当时“两个国际阵营”的对立。但是,在“借”和“喻”的阴阳转换中,会否使人们真实的认知偏离正途呢?

这种事例在清朝也曾发生过。“冯婉贞抗英法联军”这则发生在北京郊区的“故事”,是笔者孩提学生时代在课本中读到的一篇“史料性”古文。现代有史学者揭示:“冯婉贞”根本是清朝人虚构的那么一只故事,但在清末时人徐珂编撰《清稗类抄》时,却结合当时“抗外”现实需要而阴错阳差地把它列入了“史料”。当这种“史料”被揭示为“虚构”时,它所给人的负面精神戕害,一定远比那些编撰者主观的良好愿望,大得多了。而且史实正相反,现代学者揭示:圆明园周边村民参与了英法联军一起的对满清皇家园林的抢劫!虚假会使人的正确认知走离正途!

史实同样可以确定,存在于史料中的清末民初大多数国人诋毁“义和团”,是借“义和团”之名咒骂“排外”无能的清政府,但它恰恰淡化了“借”背后的“喻”。这个结果是,清末以来的百年史中,后人只对“义和团”产生了恶感(短期得到权力性质的“平反”),而当时国人的真实所指,已在后人的认知中消失了。

数千年封建皇朝的传统专制制度,毫无疑问曾使得这种“借一喻二”掩盖了真实的历史,成为一种“为我所用”。另一个中国成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便是对这种现象的精准摹描。“借一喻二”是落后时代统治者乐此不疲、自以为聪明的惯用术数,并由此形成国民性格。它对现代科学的必要要素“真实”,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一种传承的悲哀——“借”的虚假,使得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愈在近代愈缺失了产生科学的土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