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乱殃及上海平民

(2012-08-25 06:31: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末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入侵的兵燹灾难,发生于京、津地区,它对东南各省有无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史料揭示,当时东南疆臣与列强领事签署《东南互保章程》,虽然定夺于省首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其幕后的建议和策划者却首先发起于这些疆臣的多位幕僚(推盛宣怀牵头)。这也许可以说明,无论出于何种政治及利益目的,也无论中外,和平是人所共同向往的。

假如幕僚代表了一批地方高层利益者,那么比那些幕僚低一层的一般士绅富商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收藏了一当时记述义和团时期反映上海情况的毛边纸稿本,作者居住在上海,姓名已无法考查。其文稿说:

“甲申中法之役,痛定思痛,尚未忘怀。而甲午年败于日人,山左辽东又复干戈遍地。……不料此次义和拳变起京津,相隔数千里之遥,而遑骇反甚于往昔。……虽西人三令五申声明断不有碍上海,而一闻北省炮台被占,郡邑沦亡,各国师船麇集浦内,即群焉避地,争先尽室以行。”

这是连年战败、殃及百姓以后的心有余悸;这是清政府无能、民众缺失信任和安全感以后的惊恐。

又说:“亦知西人固安然无事矣,华人之多所疑者,反因之而中心惴惴,争先迁地为良乎”,“今为西人计,当及朝明白晓谕,凡华人之愿居界内者,应由工部局同领事及统兵西员按户发护照,……皆在保护之列。”

这种文字表达,上世纪中国主流史学常常痛斥其为“媚外”和汉奸观念。但不能不说,这种时人想法,是否代表了当时这一阶层群体人们的想法呢?这种史实的客观存在,不是痛斥就可以消亡的。联系到其上层《互保》策划者和疆臣联合签署的行为,总不能说东南各省除却坚定排外者(当时应是所谓的义和团)以外都是“媚外”和汉奸吧。本质是,清末数十年列强“治外法权”使国人了解到,西方列强政府是保护“洋人”(甚至有保护中国教民的现象)的,所以会说“西人固安然无事”;而清政府只会讨好外人而对内施予严酷“家法”,非保护国人。这也是清末中国一有战乱便会使一般平民惊恐万状的原因。

可以说,史述者痛斥无济于事;甚至是,它和充塞于满清档案中清廷官僚谩骂立宪派、革命派为“汉奸”,是否几乎是相同的(撇开前朝后代不同的政治)逻辑思维?

当然,也不得不说,这位叙述者所言,也只是对“西人”的单相思而已,因为西人除了是一个人以外,还是一个政客;要不然,它不会在后来把“犯事”而避居于租界内的华人交给清政府了。

笔者无意想为确实存在的一些出卖国家利益的当时绅商(及权臣)说话。只想说明,和平是人类固有的愿望;一个政府保护其内的人民也是职责所在,而仅“痛斥”,对史实的客观存在,于事无补。一个只要求众人保护、而从不保护众人、即主子与奴才关系的政权,一定只会酿成“背叛”,中国千年封建皇朝已经是历史明鉴;只是由于帝王文化的传承,历史社会先人们的社会认知观发生了偏差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