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正宗爱国”

(2012-07-25 05:52: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丁竹园和丁国珍是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享有盛名的回民医生。清末阶段,在国内和国际民主大潮下,清政府不得不适度放开舆论。丁氏两兄弟在悬壶济世的同时,分别于1906年和1907年在天津、北京自办《竹园白话报》(后改名《天津竹园报》)和《正宗爱国报》。由于地处京畿重地,两报分别以尊君、尊孔、尚实、劝学、劝工、“净用白话”作为办报宗旨。

1911年武昌起义之际,丁国珍所办《正宗爱国报》刊登了时闻类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京城报纸与清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1011日,即武昌起义发生的第二天,《正宗爱国报》仅在“电旨栏刊登了“上谕”,别无反应;1013日,其报“国事要闻”栏刊登《武昌失守之警闻》一文。

文章先说清廷(“枢府”)态度:认为可以“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并表示“庆幸”。接着,文章引用官方口吻:“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兵、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澂,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其中,“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显然夸大了事实而减轻了官署的责任,新军“皆叛附匪党”却是事实。

又说:“又一消息。昨日上午,枢府接到鄂督自汉口来电,……末言身在疆吏,不敢以一死塞责,不得已暂驻汉口,拟收集散军,力图恢复,惟现警队百余名可资心腹,此外新军,不敢谓人人通匪,亦不敢谓人人可用,迄速调派北洋劲旅数营来汉……”。瑞澂把逃跑说成“身在疆吏,不敢以一死塞责”,抬高了自己的形象;“现警队百余名可资心腹”,却真实反映了总督的狼狈处境;“不敢谓人人通匪,亦不敢谓人人可用”这句废话,也反映了长久以来清朝军队官与兵之间脱离、松散、甚至对立的关系。

此后数日,京城《正宗爱国报》一度中断报道,这反映了清政府掩人耳目、唯恐人知的一贯“鸵鸟政策”。1015日,该报刊登清廷上谕:

“……闻查鄂省近有匪徒滋事,意图倡乱,现已派兵剿办,京师五方杂处,诚恐无知愚民散布谣言,希冀煽惑,应即严加防范,以镇人心,……希传知在京各报馆,关于此次鄂省匪徒倡乱情事,暂缓登载……,切切此谕。”

在武昌起义为清廷敲响丧钟之际,清政府却宣称“谣言”并理由十足地下令“暂缓登载……以镇人心”,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色厉内荏表现,实在只是“镇”了自己的“人心”。当时国人曾这样形容清政府:“釜水将沸,游鱼未知”,也未必,国人非鱼,焉知鱼之煎熬?清廷称社会根基性的“新军”革命为“匪徒滋事”,既是官本位的传统思维,从历史走向的角度看,又是打肿了脸充胖子。欺人者自欺,遮人耳目者最终成了一个掩耳盗铃者,这几乎是所有自以为聪明而其实弱智的专制统治者的惯性必然。武昌“新军”起义,它决非是偶发性“匪徒”行为,而是清廷数十年为政不仁、自毁社会根基所种下的国民性反政府祸根,而它是一种“忽喇喇”连锁式反应。

清末报刊立场其实是一种政治立场,其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错综复杂。在清政府专制体制和“被迫”前提下,放开舆论(包括放开党禁),只具唯我性与表象性;没有国家制度保障的“适度放开”,无疑具有人为性“矫枉过正”并出现反复的必然可能性。后人提到的民国军阀政府和抗战时期蒋政府所谓放开舆论,都具有同样性质。

史者给予丁竹园、丁国珍两兄弟较好的历史评价。从某种角度上说,“正宗爱国”只是一种词面,如何爱国,什么是爱国,才是其中的内容,而这正是清朝灭亡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