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中源说”
(2012-04-26 07:19: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与清末洋务运动同时兴起的学说,便是“西学中源说”。
史料记述,“中源说” 在观念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东晋南北朝末期佛教刚传入之时,便有“老子化胡”说,即认为佛教的祖师爷是距此约一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祖宗老子。清代乾、嘉、道三朝大官僚阮元在《续畴人传》中认为,西洋宗教中“地心体系”学说中的九重天说法,源自于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天问》(阮元把诗人想象成了一位地理、天文学家)。这些学者对中国古典的引证,大都有引用古人片言只语的现象。被誉为国学大师的清末民初大学者章太炎也具有这种想象力。他引用《庄子.天下》载惠施所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认为这便是带有近代西方物理、化学知识的内容:空气愈高愈薄,体积愈大,没有边际,便是“至大无外”的解释;小至化学分子不可再分,便是“至小无内”的解释。惠施又说:“南方无穷而有穷”,更是一种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如果向南方无限延伸,便是“无穷”;如果就“南方”范围而言,则是有止境,便是“有穷”。中国古典学说往往只是语录式而非具有系统性,后人对古人摘取片言只语,只能是一种以今喻古的牵强附会和推测。
再如,《管子》与《淮南子》都有“地之东南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说法。章太炎认为《管子》等书所说的,便是地球直径,以近代地球学说圆周九万里除以圆周率,正得到二万八千多里,至于南北二万六千里,是因为地球呈椭圆体(现代地理知识:赤道周长4万公里,地球东西直径6378公里,南北直径6357公里)。古人关于地球南北、东西长度的说法,只在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带主观偏执的)口中得到说证,至今没有任何古代史料证明这种说法不是古人对(天圆地方)四方之地的一种臆测。
这种推测的说辞,在不懂或说稍稍懂一点科学为何物的清末民初,也许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认为是接近科学的第一步。但是,在深悉“科学”概念的当今时代,前人那种对科学的认知未免有点可笑。科学的学说不是片言只语,不是推测,而必须有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现代科学观告诉我们,发现真理也许不难,难的是验证真理;由推测而建立的学说,与由验证而建立的学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者由观念的不同可以被推翻、更替、循环;而一者则由反复验证作支撑而牢不可破。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观念的影响,自古中国,也许是一个由权力决定而发现“真理”的国度,但绝对不可以说是一个验证真理的国度。
以当代一种科学学说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有科学家认为,地球火山活动源自月亮引力的作用。为此,部分科学考察组专门对一些活火山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发现了月亮近地日火山活动更为强烈的规律。但是,此学说一经发布,即遭到了其他研究火山的科学家的反对:很多火山爆发并非发生在月亮近地日。此一科学例子证明,科学或说真理,既不是所谓“理性”文理式的推测,也不是个别实例的印证;经不起普遍性验证的学说,只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因而不具普遍真理性即科学性。
在学说和发明上争第一,即“中源说”,曾是中国(尤可指汉民族)历史各个朝代民族和文化融合时期的常见现象,清末时期只是其中的强烈表现之一(残留至现代)。鲁迅先生因之而精准地归纳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阿Q。相信,随着人类社会与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代表着落后、无知、自夸(祖宗)、丢人现眼的人物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