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来词的自然选择

(2012-04-22 06:51: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大量留日学生涌入日本及西译日文著作译进中文之际,引进了大量日文汉字(日本最初翻译西洋词汇用很多汉字书写,如“瓦斯”、“混凝土”等,现在日文一般用片假名书写外来词)。当这种现象成为规模性,有中国学者对日文译法提出了“商榷”。

当代的近代史学家熊月之据史料考证说:梁启超就日文将economy译成“经济”,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不如译“平准”更妥当;将revolution译成“革命”,不如译成“变革”更贴切;有一位叫彭文祖的人,以“将来小律师”的署名,写了一本《盲人骑瞎马之新名词》,指责日译新名词,把日文汉字引入中文提到国家政治高度,认为是国人忘了“甲午战败”的惨痛,因而是“恬不知耻”,是关乎“亡国灭族”的大事。看来,断章取义历来就不乏其人。他列举目的、宗旨、绝对、取缔、引渡、代价、亲属、继承、法人、经济、卫生、文凭、盲从、同化等词,逐加一一分析批评。当时的这种批评声,尽管赢得了不少官僚、士绅的赞同,但最终没能在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大潮中起到作用。很多官僚如张之洞等,都有一方面批评,一方面却又不自觉引用的现象。梁启超也是这样。他在诸多文章用语中,只随了大流,包括“经济”的引用。当然,现在回过头去看,日文汉字的引进,有如自然选择法,它在不自觉中有所过滤,如“映画”、“石碱”、“邮便局”等,便没能成为中文词汇,中文是“电影”、“肥皂”、“邮政局”。

在当今很多外来词、缩写字母引进和出现的时候,历史如它自然病理肌体一般,表现出了它的惊人相似——一些自以为是的权力者出台文件加于人为禁止。美其名曰:为保持中国文化的纯洁性。此谓人不开口还以为其伟岸,人一开口就突显了其猥琐与无知,把一种本质上根本谈不上纯洁性的东西说成“纯洁”,就像说为使花儿保持色彩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