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末器物技术

(2012-03-22 07:22:41)
标签:

杂谈

分类: 背景史评

明末清初,中国有多位吸收、引进西学的著名士大夫。他们是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征、王锡阐、梅文鼎等。

王征(1571——1644),陕西人,24岁中举人,52岁才中进士。他和传教士金尼阁、韩云共同译编《西儒耳目资》,与传教士邓玉函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并自己撰写科普著作《新著诸器图说》。他对器物制造有着强烈的兴趣。时人对王征有这样一段记述:

“余闻之父老云:公未通籍前,每春夏播种时,多为木偶以供驱策,或舂者、簸者、汲者、炊者、操饼杖者、抽风箱者,机关转捩,宛然如生。至收获时,辄制自行车以捆禾束,事半功倍。其所居室,窍一壁以传语,每值冠昏丧祭,以一人语窍,则前后数十屋皆闻,名曰空屋传声。”(注:“通籍”指做官)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手工业闻名史册的中国民间,历来不乏动手制作器械的爱好者,那是在不懂原理情况下的经验实践(为传统学术界所不屑),而王征由于西学的传入和吸收,已经在根据原理有意为之了。以上一段叙述便包含了“力学”和“声学”两种学识。

由于传统士大夫把“器”视为“形而下者”的下等事情,王征的行为在士林社会得不到支持。对此,王征有一段这样的自述(译文):

“有好心人对我说:你以前翻译《西儒耳目资》,还可以视为文人学士的事情,但现在所撰写的,不过是工匠技艺的下等行为。古语云:君子不器。你为什么做这种卑下者的事?西方学者(西儒)来到中国,深交以后,知道他们确实聪明(贤),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儿,其实不过是西方野蛮地一个普通学者而已。你为什么偏偏受他们影响,竟然写书了?我回答说:学识不问精粗,总希望对世人有所帮助;学识也不问中西,而是自然的产物(不违于天)。我所撰写的,虽然是技艺的下等事情,但对民生日用有帮助,即是对国家的兴盛有帮助。”(王征《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序》)

学识的传播与吸纳,是没有畛域划分的,“贤者”与“聪明”,自有民间的作为在不自觉中给出标准答案;明末士大夫的“君子不器”,也在给出所谓“君子”的政治色彩答案。有现代学者说:明末社会的商业、科技、医药、学术等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王征《奇器图说》,宋应星《天物开工》,《徐霞客游记》等),而满清入关统治阻断了这种发展。在某种角度上说,这话没错。但是,如何来看待“君子不器”呢?正是这种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在不自觉、强势地扼制着这种发展,不能把全部罪责推于满清吧。

笔者常常对某种“史评”有一种不理解:即所谓“两种对立的观点”,就像对宋朝的“兴”与“衰”,满清的“落后”与“发展”。可以说,真正结合当时社会人本性的学术观点,是没有完全对立的,只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完全否定与完全肯定都是错误的。只有加进了现世政治意向“炒作”,才会出现这种完全对立、你死我活的现象,而这,在历史长久以来,几乎构成了一种传统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地理传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