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议李鸿章官位运道

(2012-02-15 07:28: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短命的同治皇帝亲政后,外国使节要求觐见清朝皇帝,并继续坚持一贯主张,即免除跪拜礼仪。这遭到了清廷官僚群体的激烈反对。各路官员纷纷发表意见,此场争论持续了四个月。

李鸿章精于本朝官道,熟知外国要求,显然,他把自己放置于第三者的地位上,发表以下看法。一,他肯定了反对者的观点,“所陈各节皆系正论。朝廷体制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在廷诸臣,共有此心”,这是他理论的高度(此话让官僚“耳顺”)。二,但事实上,由于西洋各国的侵略及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国家与清朝“俨然为敌体平行之国。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也即,“跪拜”礼仪历来只用于臣服的“属国”与“属民”,而不可能用于“敌国”或“平行之国”。这是他现实的低度。三,天朝历来是“圣主包容六合驾驭群雄之志量也”,即“圣主”是有肚量的(此话让皇帝“耳顺”),不必让“中外交涉事件繁多”的现实中的那些洋人“积短生衅,积愧生忿,将来稍有龃龉,必先引为口实”,并且,“倘能拒之于目前,仍不能拒之于日后”。李鸿章分析与预言都不错。

从李鸿章1873年的观点中(同治帝是清朝第一位免除了跪拜礼接待外国使节的皇帝,也是他唯一的一次,第二年便死了),后人可以看到二十年后康有为等维新变法“改制”的观点,这是这个时代很多开明士绅的观点。但历史的事实是,后来的维新变法失败了,早期的李鸿章也一直在传统士大夫中口碑不好。“汉奸”与“卖国贼”的称号并非因他签订了清末最重要的两个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是持续于他一贯以来的“洋务”及他表达的观点中。“义和团”时期端郡王为首的那批人要宰杀的“一龙二虎”,其中“一虎”便是李鸿章。

李鸿章的前任、大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既是官僚口中的“救星”,他挽救了行将覆灭的清皇朝,又是官僚口中的“罪臣”。处理“天津教案”实际上使得曾国藩“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从十足的“好人”,堕落成为彻底的“坏人”。这是曾国藩的命运。但李鸿章在清末的官僚体系中,幸运地好于前任。尽管他为官一路上“口碑”不好,但每当对外关系发生严重危机时,清廷中枢还得请李鸿章出来收拾残局。甚至戊戌政变后,在捉拿“康梁”的政治危机中,李鸿章面对慈禧太后质问时的一句回答“我就是康党”,后者也莫之奈何,只能让他去最混乱的两广地区担任两广总督了。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八年生命历程中,尽管位至显赫,但一直提心吊胆,包括他自削兵权和自叹“毁于一旦”;而李鸿章却能底气十足。此种表现可以用李鸿章晚年三句话加以概括。一,“我就是康党”;二,义和团时期,清廷上谕地方政府,命令派兵勤王,李说:“此乱命也”;三,签订《辛丑条约》之前,李鸿章斥责清廷“少不更事”。

曾国藩与李鸿章前后相差二十多年,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便是西风东渐、大融合时代世界潮流下的清廷古旧的“国运”,也是曾、李两人不同的个人命运。这与两位个人无关,只与清廷逆时而动的命运有关。假如说曾国藩临终遗文还在回顾自己一生为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么,李鸿章临终闭目前流下的眼泪,只在悲叹自己这个清廷的“裱糊匠”,无法、无力成为它的“泥瓦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代裸女参战
后一篇:衙门相互制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