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执亚洲牛耳
(2012-01-16 07:06: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1891年(光绪十七年)5月,俄国筹划已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破土动工。……一位日本政客警告说,日本的寿命将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延长而缩短。
“日本之所以急于发动侵华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抢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成之前,确立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俄国人对此心知肚明,俄国外交大臣洛巴诺夫曾经宣称:‘日本发动的战争,与其说是针对中国,不如说是针对俄国’。”(引自赵彦《晚清那些年》)
也许,由此可以看出,清末侵略与被侵略的殖民时代,是国际形势综合变幻的结果,严格意义上说,它并非针对某国,它是国际经济或军事实力的比拼;而内中被侵略的国家,只是这种列强比拼的牺牲品,这个牺牲品,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列强客观强加的,也是腐朽政府主观自找的。瓜分性的群狼扑食,是当时中国多少开明士绅的惊呼!而这个“食”字,充分显示了清政府之下中国“富裕”自诩的处境。
当时有人曾把19世纪末前后的列强世界争霸,比作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中原争霸。战国时代的那些所谓“弱国”,难道就没有它们“自酿”的成分?群雄争霸,数百年中此起彼伏。邯郸学步,为后人留下了赵国曾经文明强盛的印记;卧薪尝胆,让后人知道吴国的霸业;管仲的故事,也让人知晓齐国当初的辉煌。历史让人知道,“弱国”永远是暂时和相对的。那个曾经的“弱国”——西北半农耕半游牧的秦国,却在几代秦王的励精图治的内政改革中,逐步强盛。它灭韩的第一步,难道仅仅针对韩国?买椟还珠、朝秦暮楚、烽火戏诸侯,也让人知道了那个古老时代某一群体的愚昧、落后和安于享乐。荆轲刺秦王,固然是“弱国”对某一“灭”了自己的“强国”的英勇抗争,但能阻挡那个时代的一统大势?
人类由于人的本质的共质性,其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个不统筹全局、励精图治的国家,也许就是那个自认为“礼仪之邦”的赵国;而一个能凝聚国力民心的国家,才不会是那个永远的西北“弱国”。
清末中、日、俄这段历史证明,日本在侵略的一路上,内中实行的是野心“大东亚计划”,它在与颟顸的清政府抢执亚洲之牛耳。这是它“脱亚入欧”的另一面。日本对清末中国留下的甲午战争疮疤,是列强数十年来侵略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清政府一贯无能、愚昧的产物。日俄在大清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而清政府宣布中立,便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后人不能不清楚看到的。
引用赵彦的一段文字结束此文:“和中国一样,日本曾经屡受西方列强的欺侮,被迫签订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到甲午战争时,日本仍然带着这种屈辱的印记,连关税都不能自主。为了转嫁损失,日本采取了‘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国策,蹬着朝鲜的背,踩到了中国这个老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了一个新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