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的洋务观
(2011-11-11 06:56: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恭亲王奕之弟奕譞在闲职亲王期间以一贯排外、守旧、顽固而著称。自1885年代替奕、位至幕后总管(因是皇爹而被专制慈禧扼制,只能在幕后)、总理海军衙门(红包进贡,官场明规则)以后,则完全改变了过去对“洋务”的排斥态度。在80年代“铁路”争论中,他说:“夫津通之路(按:天津至通州)……外助海路之需,内备征兵之用,一举两益,所关非浅。乃议者不察底蕴,不相匡助,或信道听途说,或竟凭空结撰,连章论列,上渎天听”(引自光绪十五年一月《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军机大臣会奏》)。奕譞的“不察底蕴”、“ 凭空结撰”、“ 上渎天听”,不就是对曾经的一种自我否定吗?人总会有一种反思,反思得出的结论应该具有根本性了,但为什么仅停留在骂人和自骂阶段?他是在向西方文明“学习”了吗?抑或这种“学习”仍拖着一条巨大既得利益的尾巴,因而只能停留在骂人和骂己阶段?史论者常说“守旧”者是“顽固派”,其实他们只是一群“顽而不固”者。在外国枪炮和自己既得利益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会软化的,既得利益是唯一的着眼点。那个时代,只有与皇权伴生的相关利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谈,没有与现代国家概念中的国家与民族自强相关的民众利益。
说得本质一点,这种前后观点的突然改变,是符合中国历史皇朝宣扬的“天命观”的,或说符合中国某种传统文化观的。“天命”就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遭临到的某种变故运道。它不讲求成因,只讲究现实,此谓“运道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流传至今)。正是有了这种“天命”观,中国先人们从来愿意接受这种突然降临的“命运”,无论好运还是厄运,此谓“认命”。前倨后恭,小人得志,鸡犬升天等,都是对这种突然性改变的一种描写。这和数千年皇朝“循环史论”轮回学说是相契合的。这是皇朝理论造就的“卓越功绩”!当代否认中国历史皇朝“封建与专制”的某些腐朽“学者”,还在赞美着这种“上天在看着呢”(某学者采访视频原话)的“天命”观呢。这种“传统”观念,犹如山崖上的藤蔓,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是会滋生的。
对于醇亲王奕譞这种突然转变的“自骂”现象,中国历来不缺乏反思者。19世纪70年代末,洋务思想家王韬说:“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以是虽有其说而不敢质之于人。不谓不及十年而其局大变也,今则几于人人皆知洋务矣。凡属洋务人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游所器重,侧席谘求。其在同僚中,亦以识洋务为荣,嚣嚣然自鸣得意,于是钻营奔竞,几以洋务为终南捷径。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俯视一切,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救时之良相,一若中国事事无足当意者。而附声吠影绪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身逢其盛也。噫噫,是何一变是也!”(《弢园文录外编》)
王韬感叹:转变之快,怎么会这样的呢!王韬对当时现实的描写,就是官场处于突然降临的“洋务”利益“运道”之中的自鸣得意、其乐融融——融融之中,还不失相互的攻讦。这种官场历来不吝于上下其手、道貌岸然!至于今后将会怎么样,且待八仙摸着石头过海——认命。皇权伴生的官僚,在当时西风东渐的利益及思想观念大潮中,真实地表现出了他们外强中干“顺风”弱势一族的本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