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略记
(2011-10-20 06:2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史料记载,曾国藩以侍郎衔在家乡招募湘勇之时,常常看不起当时地方上的八旗兵,而此时湖南巡抚是骆秉章;换句话说,曾国藩看不起地方正规军,就是看不起骆秉章。这是由打狗看主人的宗法制封建官场性质决定的。曾国藩与骆秉章的矛盾,史料可以洞见。
在清末官僚政治塑造的曾国藩光泽中,骆秉章只成了背影之中的人物。其实,湘勇能成气候而成为湘军,没有湘抚骆秉章的大度和谦让,是难于设想的。后人注意到两个史实:一,人才左宗棠成名得益于骆秉章,有关他知人善任的事例史有记载;二,在曾国藩湘军成名之时,骆秉章离开了湖南,入督四川去镇压石达开部队。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说:左宗棠平定新疆以后,问其僚属:你看我比骆文忠如何?僚属回答:不如吧。左问:为什么?答:骆文忠幕府有人才左公,左公幕府没有人才如左公。左宗棠大笑说:诚如子言,诚如子言!
《骆秉章自订年谱》讲述了咸丰三年(1853年)识用湘军将领王鑫的一件事。
王鑫是早期的湘中骁将(后战死),曾率勇一营与太平军战,败归,对正在以侍郎衔招募团练的曾国藩说:我如能招兵三千,便可以扫尽太平军。曾国藩写信把他推让给了湖南巡抚骆秉章。
骆秉章派遣吴坤修随王鑫回乡招勇。几天后,吴坤修回见骆秉章,说:“王朴山(即王鑫)回乡招勇,出入鸣锣摆执事,乡人为侧目。其人如此,实不可用。”骆秉章说:“伊得保举同知,初回家乡,不过荣耀之意,我粤新科举人回乡,亦是如此,似不足怪。”第二天,吴坤修又说:王鑫招兵尽是土匪,骚扰百姓。骆秉章问:你和他有交情,为何不劝他?吴坤修说:他凡事不听我。骆说:因此你背后说他?吴坤修被骆秉章呛了这么一句,便去衡州告诉曾国藩。两个星期后,湖广总督吴文熔写信骆秉章:王鑫军靠不住,不必去省城。不久后,吴文熔在太平军的进攻中,战死于堵城(有说黄州)。骆秉章叹息说:假如王鑫率勇去了省城,吴文熔便可以不死,“利口覆邦家”。他很有点指责曾国藩听信吴坤修的意思。
在听说骆秉章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入督四川消息后,左宗棠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说:“龠门(即骆秉章)先生之抚吾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其短。……其靖未形之乱,不动声色而措湖湘如磐石之安,可谓明治体而识政要,非近世才臣所能及也。……宗棠以桑梓故勉佐帷筹,形影相共,唯我知公,亦唯公知我。”大有为骆秉章离开湖南鸣不平的意思。
骆秉章在同治六年(1867年)老殁于四川总督任上。死前他自写挽联:“十载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转京卿,奉使遍齐州汴州吴州,回首宦途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历鄂黔滇湘以莅巴蜀,督师平李逆石逆蔡逆,殚心戎务识时艰。”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对骆秉章评价不高。他借用丁宝桢的话笑其挽联“此履历也!”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履历式的挽联,恰恰是作者看淡世态利禄的表现,与“如梦幻”语境相合,也是作者生前不追求功名的缩写。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据说骆秉章在四川死时,仅遗“布帐一,银百两,破笥二而已。家无田屋处子孙。”有人说他一生无所建树,有人却说他为官清廉。世人的嘴巴,真是百味杂生。姚永朴说:“公薨于蜀,民罢市缟素,丧车所过,哀音相属,至有以‘如丧考妣’四字榜于门者。”不知何为真何为假?
是什么把一个人真实的一生稀释成若是若非的梦幻?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史笔中,任何官员的清廉、功绩,尤其是民政,都成了朦胧山村中一道虚渺的炊烟。皇朝政权,只要能在动荡中得以获取,其他真的可以不屑一顾?